在平顶山东建材奇石市场的烟火气中,有一方角落自成天地。这里没有建材的冰冷坚硬,唯有奇石的灵秀、字画的墨香与瓷器的温润交织,这便是袁亚杰与他的“三宝斋”——一处藏着热爱与坚守的艺术秘境。 谈及与奇石的缘分,袁亚杰的眼中总闪着光。这份痴迷,早已不是简单的收藏,而是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北军营里,汽车兵袁亚杰常驱车上路,往返于东北广袤的大地间。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邂逅了被誉为“国宝”的松花石——那温润的质地、奇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精美的纹路,瞬间让他一见倾心,从此在心底埋下了与石结缘的种子。 松花石的“国宝”之名,绝非空穴来风。它因是大清御砚“松花石砚”的原料,自带皇家光环;更难得的是,它兼具多重价值——既能制砚、雕刻成工艺品,天然成型者还是可赏玩的“松花奇石”,甚至能作高档装饰材料,这是许多砚材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更特别的是,多数奇石以产地或特征命名,而“松花石”是康熙皇帝亲赐之名,这份“皇家血脉”,让它在众多石种中独树一帜。如今,松花石的魅力更胜往昔:松花砚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各类松花石工艺品百花齐放,而松花奇石凭借“质润、形奇、色绚、纹美”的兼备特质,更是惹得众人喜爱,尽显“国宝”的神奇。 退伍后,袁亚杰常回东北参加战友会,再次与松花石重逢。彼时战友和艺术家们把玩的松花石,虽价格不菲,却让他重燃当年的热爱。在战友的帮助下,他陆续收藏了不少松花石,从最初的接触、着迷,到深入收藏,慢慢萌生了“以石养石”的想法,“三宝斋”也应运而生,他就此在奇石、书画、陶瓷界崭露头角。 步入斋内,目光所及皆是惊喜。墙上悬挂的字画,是他用独到眼光甄选的“心声”:传统山水画里藏着烟霞满纸的古意,现代抽象画中跃动着蓬勃的生命力,每一笔墨、每一种色彩,都在他的守护下延续着创作者的心血。案上陈列的瓷器,更是跨越时光的“使者”——青花瓷的素雅、粉彩瓷的艳丽,从器型到纹饰,皆是不同时代文化的缩影。他总说,这些藏品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有温度的“老朋友”,所以他会细细擦拭每一道纹路,耐心讲述每一段背后的历史,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读懂其中的韵味。 经营三宝斋多年,袁亚杰始终把“诚信”与“专业”刻在心底。面对资深藏家,他能畅聊奇石的成因、字画的流派、瓷器的年代,以专业赢得信任;接待初次接触艺术的新手,他又会放慢语速,用通俗的语言解读藏品之美,用热情驱散对方的拘谨。许多人因他的真诚而来,最终不仅带走了心仪的藏品,更与他结下了跨越买卖的友谊。有人说,去三宝斋不是“买东西”,而是“赴一场艺术的约”,这话里满是对他的认可。 而袁亚杰的追求,从不止于守护一方斋馆。身为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河南省袁姓协会副会长、平顶山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等,他身上的每一个身份,都是一份责任。他常组织同行交流心得,把自己的收藏经验倾囊相授;他积极参与省市公益活动,让奇石、字画、瓷器走出斋馆,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他的努力下,三宝斋渐渐成了平顶山艺术收藏爱好者的“聚集地”,原本小众的艺术收藏文化,也在他的推动下,为这座城市添了一抹厚重的文化底色。 十余年春秋流转,开店八年时光里,袁亚杰的三宝斋已交流出松花石等各种奇石上千方,如今店内仍藏有河南鲁山肉石、南阳肉石、洛阳牡丹石、梅花石、荷花石、安徽灵璧石、广西钟乳石、大湾石、新疆戈壁石、西藏藏瓷石和藏玉石、湖北文石、云南红河石、贵州乌江石、辽宁冰川石及湖南水晶石等上百个品种千余方奇石。从对奇石的情有独钟,到以店为家守护国宝,袁亚杰用热爱与坚持,续写着与松花石的不解之缘。 如今,袁亚杰依旧守着三宝斋,守着他的艺术梦。他以石为友、以画为伴、以瓷为媒,在方寸斋馆里,藏着对艺术的赤诚;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用一片痴心,让艺术的光芒照亮鹰城的角落,也温暖着每一个热爱美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