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风采 查看内容

承千年医脉 守万家健康 ——记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爱华教授与她的“河洛中土中医流派”

2025-9-24 19:39| 查看: 5047| 评论: 0|来自: 乡村振兴科技网

       在中医药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如明灯般照亮传统医学的前行之路。他们承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以仁心仁术守护万家健康。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刘爱华教授,正是这样一位扎根临床四十余载的“铁杆中医”,一位以疗效说话、以创新推动中医现代化的时代传承人。
       2025年9月23日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刘爱华教授应邀在河南许昌作主旨报告,为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传授中医基础理论和典型病例解读,受到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热烈欢迎。

       三代家传,三大师承:医脉源远流长
       刘爱华出身于三代中医世家,自幼浸润在药香与医典之中。三岁识药性,九岁诵医经,童年时代便随长辈上山采药、辨草识性,在姥姥的言传身教下,她早早懂得了“医者仁心”的真谛。姥姥常说:“医者的根在百姓,中医的魂在传承。”这句话,成为她一生从医的座右铭。
       她先后拜入国医大师李振华、晁恩祥门下,又成为张大宁教授的入室弟子,融合多家之长,奠定了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功底。四十多年来,她始终坚守临床一线,诊治患者数百万,尤其在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疑难杂症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被誉为“仁心医者”。
       一家四代,一脉相承:用疗效诠释医者担当
       走进刘爱华的诊室,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满墙的锦旗,而是一摞摞按家族分类的病历档案。这些档案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健康故事。
       例如杨小迪一家,祖孙四代均患有糖尿病。父亲杨伟2024年3月就诊,血糖现已稳定在5~6mmol/L;姐姐杨佳佳2020年求诊后病情明显好转;今年7月,杨小迪也随父前来;母亲则在4月因同样问题接受治疗。这种家族聚集性疾病,不仅考验医者的医术,更考验其是否具备系统思维与全程管理的能力。
       刘爱华指出,这类疾病多与生活方式、遗传倾向密切相关,尤其是青少年2型糖尿病,常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多重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面对这类复杂病情,她首创“三辨”思维——辨病、辨证、辨体质,系统诊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提出“五高二痛”(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体重+痛风、痛经)的中医防治体系,开发出一系列药食同源的产品,如药食茶、油莎豆制品等,为慢病患者提供了更自然、更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方式。
       疑难杂症,治本为先:从“渐冻症”到肿瘤的中医智慧
       张仲景在方剂中对数字的运用蕴含深意,常与易理之象数用于中医方剂中且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以下是具体分析:   
       - 与经络之数相应:《伤寒论》中大枣常用十二枚,与十二经脉相应。营卫运行不离经脉,用十二枚大枣意在调和营卫。如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中风证、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均因有营卫不和,而使用大枣十二枚。治疗湿热兼表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大枣用十二枚,也是此理。
       - 与脏腑象数相应:大枣味甘、性温,主归脾、心二经。十是土数,二是火数,与大枣的性味相符,十又为脾之成数,二是心之生数,数与归经相符。所以脾胃病及中虚证,大枣多用十二枚,如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等。张仲景在方剂中对数字的运用蕴含深意,常与中医理论及方剂功效密切相关。 
       - 协调脏腑关系:十五和脾土一样具有协调脏腑关系的作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奔豚气,用大枣十五枚,大枣入脾经,既滋脾土以制水,又协调心肾阴阳,加强协调心肾阴阳的作用。
       除了常见慢性病,刘爱华在渐冻症、肿瘤等疑难重症方面也颇有建树。她以《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为治则核心,结合“三维脏腑修复”外治法,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机,实现“治病求本”。
       她曾接诊一名肥胖儿童,通过打通任督二脉、调和周身气机,不仅体重下降,多项代谢指标也显著改善。“中医不仅是治已病,更是治未病。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活到120岁,一辈子不打120。”刘爱华说。
       中医生活化:让千年智慧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由她创立的“道爱堂中医馆”中,随处可见中医融入生活的痕迹:刻着天干五行的时钟、药香四溢的茶饮、墙上悬挂的“中医生活化,人人会中医;生活中医化,人生无重疾”对联……这一切,都是她推动“中医生活化”理念的实践。
       “能食补不药补,能在厨房不去药房。”这是她从小从姥姥那里学来的道理。3岁时,她就跟着姥姥用野菜、草药救助灾民。“大蓟小蓟凉血止血,蒲公英清热解毒,车前草利尿通淋……”这些民间智慧,成为她中医启蒙的第一课。
       如何实现中医生活化?刘爱华认为,关键在于教育。“对从业者,要教他们用河洛中土、一气贯流的思维精准诊疗;对大众,要教他们用中医方法调理生活。”她希望通过推广中医文化,让更多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创立流派,传承创新:河洛中土中医的当代复兴
       作为河洛中土中医流派的创始人,刘爱华不仅注重临床疗效,更致力于中医理论与文化的系统建构。她整合河洛地区的中医资源,成立“河洛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院”,推动中医药在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她还创新性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慧中医AI诊疗系统”,实现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提升诊疗效率与精准度。
       “中医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刘爱华说,“我愿做一座桥,一头连着千年医脉,一头通向万家健康。”
       医道传承,光而不耀
       从事中医临床医、教、研工作40余年,一直孜孜不倦熟读经典,潜心钻研临床医理,尊崇岐黄仲景之术,传承中医文化之魂,注重个人医德修养,熟记“医乃仁术”之教诲。
       擅长运用中医辨病、辨证、辨体质三辨思维辨治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疑难杂症及三高、痛风亚健康状态及中医养生慢病管理。
       历任糖尿病、肾病、呼吸和急诊科,传统医学诊疗.体检治未病中心;老年病病房主任。
       从医四十载,刘爱华始终坚守临床、教学、科研一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她不仅是国医大师的传人,更是中医现代化的推动者、中医生活化的倡导者。她以家族病历为镜,以“三辨”思维为纲,以“五高二痛”体系为用,以河洛文化为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中医防治理念与实践体系。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承千年医脉,守万家健康。这不仅是一位医者的使命,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智慧的传承。
       刘爱华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中医,从来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生命的哲学。(李新民)
       刘爱华教授简介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李振华亲传弟子,国医大师晁恩祥、张大宁入室弟子,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现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分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儒医学会执行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内科、呼吸分会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参与并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近10项;创建了纯中医堂馆道爱堂,创立了易医同源河洛中土流派,创建了河洛中土慢病管理研究院,创新了智慧中医人工智能AI诊疗系统,创立了以中医三辨治疗糖尿病为首的五高二痛系列的药食茶及油莎豆产品体系,为当下慢病人群带来了福音和光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