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风雨伴征程

2025-10-13 12:08| 查看: 5660| 评论: 0|来自: 乡村振兴科技网

风雨伴征程
——读高杨诗集《坐看云起花开时》有感
许凤才
       放眼古往今来,所谓的“人”,乃是宇宙间最具复杂情感的灵长动物,喜怒哀乐集于一身,有时喜有时悲,有时乐有时忧,彼此间随时随地相互转换,融合交织,不留丝毫痕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回顾我们这一代,虽无出入生死存亡的战争硝烟,也共同经历了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时代的变革及社会的转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喜交加”,内心充满不同的“甜酸苦辣”,一路走来都有各自的“风风雨雨”。高杨兄弟也便如此,作为知识界的一份子,跳不出“谋生”“谋道”、立身济世的圈圈。若是从他上高中理科班算起,四十余年的岁月里,大学读的是“高精尖”的核物理专业,嘉年华时投笔从戎,尔后长期躬耕经济领域,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是和枯燥的数字,冰冷的器皿,无声的模具,横七竖八的图纸打交道,青灯黄卷,静夜长思,砥砺前行,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工作,皆为“稻粱”谋,在骨子里流淌的却是“浪漫”的血液,怀揣的是“文学”的梦想,魂牵梦绕的是“诗和远方”,十年前出版的《寸草春晖》是也,这本将要面世的《坐看云起花开时》亦是也,追求的是一样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样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首篇《青春放歌》,是作者长沙四年大学生活的掠影。1983年的初秋时节,可以想见,高杨兄弟激情难抑,心潮澎湃,十二年的苦读,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光,告别故乡来到坐落在岳麓山下、湘水之畔的国防科技大学,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军工骄子之称的高等军事学府,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而他一个乡下少年不经意间竟走了进来,堂而皇之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聆听大师们的讲演,大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快感。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万物都赋有灵性,未来光明,未来可期。
       这段如歌的青春,可用“诗”的一瞥回眸形容或许更确切。课堂上“恩师教诲最泽润”(《“教员”》),桔子洲头“百舸争流探江深,文字激扬应天魂”(《桔子洲头有感》),岳麓山巅“话尽天涯沧桑事,凝视夕阳没苍穹”(《春游岳麓山》)。名为《暑假自习》的一首则是其刻苦学习、努力上进的真实写照:“风声雨声读书声,一事其中万事空。偶伏课桌稍打盹,不闻闹市上大陇。”
       《闲云思絮》篇记录的是作者一路走来身边生活、精神世界里的微波细澜。湘江里浪遏飞舟,边陲铁马啸西风,锻炼了意志,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洗去征尘,重回故乡故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再扬帆启航,笑迎每一天。新的工作环境,新的生活氛围,新的境遇和挑战,新的人和事,都令他目不暇接,匆匆忙忙,即使这样,略有闲遐,他的心仍在诗之路上徜徉,探寻乐府,崇“李”师“白”,领悟禅境,一直笔耕不辍。
       诗人的精神世界五彩缤纷,诗人的感情细腻真挚。诗人有古时文人之风韵,骚客之情怀,看花易溅泪,观鸟常惊心。仲秋月圆,他漫步桂枝香溢的庭园,仰望星空,思念广寒宫里的嫦娥,生出无限感慨,“千里长怀苏子情”;羊年来临,憧憬新春岁月,把酒临风,引亢高歌,“香梅碧柳辞寒冬,策马放羊迎春风。为君一曲将进酒,金樽三巡敬亲朋”(《羊年贺岁》)。天命之年,回首如烟往事,遥望梦幻般的将来,他思绪万千:“人至中岁颇似秋,凉风伊起添长袖。青云飘雨觉雨寒,霜叶落处无处愁”(《天命年感怀》)。
       上下五千年,巡天八万里,忆往昔,看今朝,游山玩水,探古寻幽,摘花折柳,是诗人的一大爱好,性情中人的高杨兄弟也在此之列,工作之余,节假日里和三五好友登高眺远,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谢,溪流里捉鱼摸虾,荒野间寻瓜觅果,其乐也融融,而且每至一处必留小诗以记之。在嵩山法王寺,他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林幽锁古刹,岳崇阔心田。径尽欲归处,步胜无意间”(《古刹感怀》)。霜降至,秋岭沟壑枫叶红似火,为不辜负良辰美景,与亲朋结伴徒步邙山岭,顿感神清气爽,心胸开阔,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朝露凝染金黄,飘落入怀偎根旁。闭目化泥梦长夜,怜人春色待心上”(《邙岭秋叶》)。再如《过苏州》《青岛惜别》《夜游新密神仙洞》《果岭梨花观感》等诗歌,也都是状物抒情的佳作。
       诗人重情重义,一片赤诚,日月可鉴。友人来访,他沽酒话家常,不醉不归,临行时送至屋外,依依难舍,“浙浙雨歇湖如镜,纷纷客散舍无声。无意举目揽青云,任心推牖沐秋风”(《假日寒舍送客》),真是酒已尽,情无限。爱妻从教三十年,载誉返乡,相夫教孙,他滿怀深情,缠绵悱恻,写诗庆贺:”如梦光阴卅又三,一方讲台两鬓斑。悠悠我心系佳人,青青子衿思君寒。美的历程启心智,果岭山水隐桃源,且听穿林打叶声,不觉风雨度流年”(《贺贤妻从教三十年》)。对恩师的情,对恩师的义,对恩师的爱,在《闲云思絮》里更是浓墨重彩。国防科技大的朱亚宗老师来河南研学交流,他一路陪同,执弟子之礼甚恭:在登封探奇时,有“仰观峻极矗嵩岳,俯品国宝汉三阙。天中禅武策源地,儒道释宗共待月”(《登封探奇》)之作。领略了中岳嵩山的峻和险之后,他们一路风尘,驱车安阳瞻仰商代都城殷墟,先舀一瓢洹河水,再睹先贤占卜吉凶的龙骨,发思古之幽情,兴师问上天,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徜徉洹水边,遥想殷商迁,甲骨刻形文,青铜出模范。唯理于占卜?唯象于天观?王权于神授?新知于先验?”(《殷墟四问》)。揖别殷商古都,再访“河图洛书”遗址,漫谈“大河奔流入海东”的景观,穿越时空,梦回北宋,登门叩见“忧乐天下”的范仲淹——范大人,若时间允许,也有意到理学大家程颢程颐兄弟门前立“一尺雪”,“犹望德雅三更灯”(《河洛漫谈》),在观景怀古过程中畅叙师生情,论文又谈诗,岂不快哉!
       《疫情宅心》篇,作者宏观地描摹了这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行程轨迹,同时以普通人的感受,用诗人的眼光和笔触,再现了市井小民疫情下的生活和心态,生动逼真,可触可摸,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他在这个封闭时期“防止思想生锈”自我修行的真实写照。
       《抗疫有感》曰:“爆竹燃燎驱兽年,神州八方助楚天。多少亲子隔别离,匆匆白衣抗疫顽”。是啊,这个场景太熟悉了,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武汉危急,中央一声令下,大江南北的白衣天使,担当使命,不负重托,雄纠纠气昂地奔赴“抗疫”最前线,一方有难,八方来支援,全国一盘棋,拯救同胞于水火,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春节前后,是人口大迁徙的“拐点”,谓之“春运”,四面八方人流如潮涌,进城的进城,返乡的返乡,病毒得此“温床”,以更广泛和更快的速度传播,疫情继续升温,而“谣言”追波逐流,随风飘散,《疫情谣言》“确诊数据日日攀,开工通知一再延。据说传说纷如絮,一夜抢光双黄连”,再现了当时民众普遍存在的焦虑和不安。抢双黄连,抢口罩,抢消毒液,抢退烧药,抢感冒冲剂,抢蔬菜,抢粮油米面等生活必需品,抢,抢,抢,则是那个特殊岁月里的一大“怪象”,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新婿返京》所写的情景,“查车查人查体温,封城封院封流闻”,是“疫情”下每个人都能看到,遇到和感受到的,读之,几年前的“经历”又重新浮现眼前,但不愿回首。“个头非常小,如漆又似胶。能飞还会飘,就是逮不着(《气溶胶》)”,气溶胶这么个小东西,将大家折腾长达两年之久,你说可恶不可恶。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可怜的,骤遇大灾大难,既无力无助又无援,只有叩问苍天:“时梭仿佛按停键,昼梦醒来如初见。上帝不会掷骰子,新冠肺炎为哪般?”(《问天》)。上苍冷酷、铁面,无情又无语,无奈,只好乞求人间的“青天”,盼“青天”扭转乾坤,是大局,听闻执掌武汉三镇大权的“领导”换人,芸芸众生似乎松了一口气,前者“抗疫”不力,多遭诟病,新人应该有新气象,新官上任三板斧吗?所以,人们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和黎明前的曙光,“为僧诵经撞钟鸣,居官俯首佑百姓。历来危难需强手,学优则仕数书生”(《湖北换帅》)。盼“专家”发声,是稳定人心之需,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专家大咖,一度被群众视为“神明”,“一户一张纸证明,欲坠时钟叫摆停。再闷两周听专家,免疫能力靠再生”(《专家》),专家学者的三言两语,解了老百姓心中的困惑,给了千家万户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疫情期间,诗人宅在庭院,蓄胡明志,仍不忘读书求道、家国情怀,有《励志》、《读<梁漱溟笔记>》等为证,其中《读<梁漱溟笔记>》“日志一篇又一篇,断绝开来执大言。意欲无尽人生路,儒释通透性弥坚。”。同时,作者欣闻自己有幸参与的中原米字形铁路规划建设初具规模,喜不自胜,跃然纸上,“故国台榭筑飞燕,风雪路上谋新功”(《望花甲》),“初心摹画米字形,喜迎高铁进家乡”(《己亥荷花节感怀》),“勿忘豫铁领风骚,喜看米字已成形”(《乔迁感怀》)。此刻,正是部省博弈的关键时刻,工作问题还时刻挂在心上,“米字落地渐希声,股权置换为症结”(《参会》)、“通知安排一二三,协调落实七八九(《复工》)。
       《帮扶岁月》篇,则是在高杨兄弟他想松口气,也是应该重新思考、减速转型时,一副重担又落在了他的肩上——受命出征,担任集团帮扶工作队的“领队”,赴浚县左洼村开展灾后重建帮扶。
       这件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左洼村近两年的时间里,高杨兄弟不辱使命,不忘初心,带领“帮扶队”全体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挨门逐户地访贫问苦,结合上级帮扶资金数额、当地的现实状况以及个人的人脉资源,及时科学地绘出了帮扶规划图,躬身践行,不辱使命,终成正果:“水通路平栏绕塘,党群广场爱心廊。两纵一横贯左洼,全面振兴正启航”(《建没新左涯》)。诗人最欣慰的事情,不单是受到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更在于昔日的“泄洪区”如今已成豫北农村一颢光彩夺目的明珠。
       千百年来,农民兄弟都是日出而作,月明而息,村头巷尾,那里会有娱乐小憩的公共没施?高杨兄弟他们想到了做到了,在村民最易集结的地段建了个文化广场,让村里的大爷大娘们和城里人一样跳起了广场舞。诗曰“云霞村西月出东,白寺叠嶂画正中。倩影一排齐刷刷,莲步两行轻松松。小儿嬉戏如穿梭,老奶呼唤各不同。且闻往岁竞黎阳,喜看今夕舞新农”(《新建村民广场舞观感》)。新春之际,高挂红灯,流光溢彩,与村民同乐,“锣鼓四起耳欲聋,群书五福堂满红。争看沿街溢华彩,春联朝晖挂心中”(《左洼迎春会》)。
       头枕汹湧的黄河波涛,远瞻巍峨的伾山大佛,两脚裹满褐色的泥土,在建没“新左洼”的日日夜夜里,高杨兄弟的“身”扑下来了,“心”也是宁静的,劳作之余读了不少书,并用诗歌记录下这一段“生命历程”。《左洼迎暑》写的是他在这里首次过夏的感受,“小暑不与大暑同,停车伫立南坡中。望眼远眺不尽处,玉黍荡波也是风”。《新左洼第一拆》说的是“帮扶”队到左洼后干的第一桩大事,“勾机铲车轰隆隆,推墙倒壁震耳聋。两纵一横展飞翅,两场一廊妆新容”。《别东家》讲的是日月如梭,光阴任苒,眨眼间,一年多的时光匆匆而过,“帮扶”工作结束了,他与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建立的深厚友谊绵绵流长,临别时热泪盈眶,万语千言,“雾绕霾低压屋顶,年终岁启迎春行。一推堂门再回首,多少光景化梦景”。
       行文至此,已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掩卷沉思,朦朦胧胧觉得,话已尽,意却没完,究竟未完的“意”是啥,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沉思良久,恍然大悟,原是诗集的附录《家兄诗抄》部分还没说到。高杨兄弟的“家兄”,大名继民,笔名高粱、红高粱,1983年7月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肓工作,很早时侯就爱好书法和文学,长年坚持临帖泼墨,写诗填词。尤其近年来,在教书育人,赡养父母,培养子女,传承家风等方面,实为乡里典范,他对人生、社会、亲情、友情感悟至深,创作发表了数目可观的诗和文,或记事或倾诉或遣怀,风韵淳朴,通古达今。继民仅长高杨两岁,属同年龄段,幼儿时一块玩要嬉闹,稍长又一个学校读书,情之深,谊之浓,非同寻常。兄长的林林总总,一直激励着,支持着小弟在洒满阳光的路上奋力前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对文学的爱好和创作。弟弟诗集《坐看云起花开时》编排之际,特选家兄诗作20首,亦可作为对其引领、教育之情一种“无言”的“报答”。
       夜至深,相信明天还会“云起花开”,一样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O二五年六月十九日于郑州文化路家中
       (许凤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淮阳人,198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文艺评论著名学者,著有《浪漫才子郁达夫》《郁达夫与鲁迅》《郁达夫的婚姻和爱情》《郁达夫与王映霞》、《郁达夫传》(上下卷)等多部专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