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起袖子,伸出胳膊,看着血液缓缓流入采血管……11月8日上午,52岁的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退役军人王晓,再次来到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捐献血小板1个治疗单位。 “早上7点半我就过来了。”与笔者交谈时,王晓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2002年以来,王晓一直坚持无偿献血,捐献全血3200毫升,血小板368个治疗单位,6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并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王晓萌生无偿献血的想法,源于在河南省郑州警备区服役时看到的一条电视新闻:一名产妇因大出血生命垂危,血库告急,主持人呼吁人们加入无偿献血行列,用爱心挽救生命。收看新闻后,王晓立即拨通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电话,很快完成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 那次献血时,王晓听医护人员谈到医疗临床用血需要依靠健康公民捐献解决,立刻感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多献一次血,就能多帮助一个人。无偿献血,军人应当作表率。”王晓由此产生多献点血的想法,而且坚持了23年。 最初,王晓每隔半年捐献一次全血。2007年,了解到血小板临床需求量大、捐献间隔期较短,他便改为献血小板。查询王晓的电子无偿献血证,长长的时间轴记录着他奉献爱心的足迹,上方还有一行温暖的文字:“至少给391人带来了希望。” “献血得有好身体!”多年来,王晓坚持早睡早起、规律锻炼,始终保持着在军营养成的习惯。对于曾在军旅的王晓而言,无偿献血就像是另一种形式的“站岗”——为救助患者生命“站岗”,为社会传递爱心“站岗”,每一次伸出手臂,都是在为生命护航。 身边有榜样,行动有力量。这些年,在王晓的带动下,他身边的许多人加入无偿献血行列。采访王晓这天,笔者注意到他昔日的战友欧阳友利也来到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完成多年来第74次献血。 血液,被誉为“生命的河流”。王晓和身边人奉献的涓涓爱心,持续不断汇入这条“河流”。采访中,王晓告诉笔者,想到自己捐献的血液能够挽救他人生命,他心中就充满“被需要的快乐”。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下去。”王晓说。(马 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