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汝瓷大师——王国奇。几十年来,他心无旁骛,只为复烧汝瓷、重现天青釉色这一梦想倾尽全力,在汝瓷烧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国奇自幼在清凉寺村生活,他家与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仅几十米之遥。孩童时期,他常在田间地头玩耍,期间经常能发现精美的瓷器残片,这些残片激发了他对陶瓷的好奇,也让他对陶瓷产生了特殊的情感。而宝丰县陶瓷厂紧挨着他家院子,从小的耳濡目染,让烧瓷的梦想在他心中悄然生根。上世纪80年代,王国奇跟着陶瓷厂技术员闫振民学习青瓷和白瓷制作技艺,尽管陶瓷制作基本流程和相关知识略显枯燥,但他始终兴致勃勃,将师傅的教导牢记于心。 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进行发掘,考古发掘过程中丢弃的土成了王国奇眼中的宝贝,他每天在土堆里翻找,也因此成了村民眼中的“另类”。1995年,一心想要恢复汝瓷烧制技艺的王国奇,购买了《陶瓷工艺学》《陶瓷材料学》等专业书刊。只有初中毕业的他,一边努力恶补化学知识以及釉料等原材料知识,一边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请教北宋汝窑的相关历史知识,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对汝瓷釉料成分和原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他在家中建成了第一座窑炉,从此清凉寺村多了一位潜心钻研汝瓷烧制技艺的“守艺人”。 汝瓷复烧的最大难题在于釉色。为了烧出原汁原味的北宋天青汝瓷,王国奇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凭借着地理优势,在文物部门挖掘出来的泥土中翻找制作汝瓷的原料,将搜集到的古瓷片送到研究所进行成分研究分析,再依据分析结果寻找对应的石料。一次,他拿着收集的制瓷原料向专家请教,得知一种名为“绢云石英岩”,俗称“青石头”的石头是烧制汝瓷的重要原料,主要分布在鲁山、南召附近。于是,他和同村几个制瓷艺人一同前往鲁山、南召山区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他们在丹江口水库附近找到了这种石头。 2002年,王国奇在查阅相关书籍时了解到,山海关附近出产的一种长石,其成分非常适合作为汝瓷的釉料,烧制出的汝瓷釉色远胜本地石料。他带着借来的200块钱毅然北上,一路上饿了就啃馒头,困了便睡在车站,历经艰辛,终于将25公斤长石背回了宝丰。从一开始,王国奇就将目光投向全国,四处寻找优质原材料,这也使他在汝瓷原料配方方面收获颇丰。 烧制汝瓷成本高昂,王国奇的生活曾一度陷入困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那抹天青色。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一炉炉跳动的窑火见证着他的坚持。他不停地磨料、调配、试烧,烧制的汝瓷作品也越来越精美。同时,王国奇多次拿着自己的作品向专家请教,还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专业培训班,与同行切磋交流。从1995年至今,几乎每隔十年,他的汝瓷烧制技艺就会实现一次新突破。除了追求那一抹天青,王国奇还十分在意瓷器的釉层内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北宋汝瓷残片,小气泡犹如星辰般散布在釉层内,这是矿物原料在火焰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也是北宋汝瓷的精髓之一,而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经过不懈努力,王国奇的汝瓷烧制技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烧制出最接近宋代汝官窑典型特征的天青瓷,他的作品受到业内人士和汝瓷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在宝丰县宋代汝瓷研究发展中心展厅,王国奇展示了几件汝瓷作品和北宋汝瓷残片,以及书籍上的北宋汝瓷精品照片进行对比,其中月白釉作品颜色已经和传世经典天青色极为接近。这些月白釉汝瓷作品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烧制经验,不断调整釉料配方,改变烧制方法,历时一年多时间试烧而成的,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宝丰县宋代汝瓷研究发展中心也因此订单不断。 多年的努力与磨砺,让王国奇收获了诸多荣誉。2011年4月,他获评“第六届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13年1月,被原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先后被授予“中原陶瓷文化产业十大影响力人物”、全国“能工巧匠”等称号。他的多件作品在国内多项大赛、作品展中斩获大奖,其中作品“圈足洗”在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7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作品“圆洗”在首届汝窑传世品复仿大赛中获金奖。 近年来,王国奇不仅通过网络销售产品,还积极传播当地深厚的陶瓷文化,介绍陶瓷产业发展成就,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擦亮“汝瓷之源”这张名片。他表示:“作为烧瓷人,我有义务、有责任让宋代的汝瓷重现,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汝瓷。”在传承汝瓷烧制技艺的道路上,王国奇从未停下脚步,他将继续为汝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