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风采 查看内容

“沙海愚公”付志周:我这一辈子准备栽一百万棵树

2025-7-4 09:10| 查看: 5785| 评论: 0|来自: 大象时政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有一条34公里的杨树林带,它和一个河南人密切相关。他就是被称为“沙海愚公”的付志周。近日,他当选为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4年“诚信之星”。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桂双玖:我现在是在新疆和静县。在这里的沙土地上,整齐地生长着这样一排排白杨树,这条杨树林带有34公里长,它横亘沙海,像一座“绿色长城”守护着万亩良田与村庄。
       这条林带是一个河南人毕生的心血,他就是付志周。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付志周的二儿子 付国喜:摸着这树就能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就能想起和爸爸妈妈一块栽树的时光。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付志周的大女儿付喜梅:我觉得他们父亲可能没有去世,他们就化成了这一颗颗的白杨,站在了他们热爱的土地上,守护着他们热爱的土地。
       1965年,22岁的付志周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号召,和妻子陈爱兰从河南通许来到了哈尔莫敦村。但由于风沙太大,付志周家的40亩地几乎年年绝收,他决定通过种树抵御风沙。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 叶兴荣:刚开始干的时候觉得不成,那个沙子都烫人,树能活吗?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 付志周(生前采访):可是我这个人呢,是一个倔强人,别人干不了的事情我非要尝试一下,我干。
       沙漠里种树,首先要解决灌溉难题。干涸的沙子像一个巨大的吸水怪兽,不管浇多少水,都瞬间被蒸发干。之前种树种不活,大多是被旱死的。为了让有限的水发挥最大的作用,付志周发明了“啤酒瓶滴灌法”,用废旧啤酒瓶装满水,把切成段的树枝插进瓶子内,留一截枝在瓶外,用黄泥土封住瓶口,“种”进沙里。一段时间后,500多个瓶里栽的枝吐出了新芽。死寂的荒漠里第一次有了绿色。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 付志周二儿子 付国喜:人家一刮风别人家孩子都往家里跑,我们往地里跑。我的心里面就想着,你对树比对自己的孩子都重要,把孩子都刮跑了咋办。
       沙多土少,付志周夫妇就赶着毛驴车,从10公里外拉土回填在树坑里,再栽树苗。树苗不够,他们就用别人果园里剪下来的树枝插栽,养大后再栽到土里。41年,他们一共种下了80多万棵树,绵延成34公里的防风林带。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 付志周(生前采访):我这一辈子准备栽一百万棵树,学习愚公,愚公移山,一代一代地继承,栽下去,把这风沙治好。
       2024年2月,81岁的付志周因病去世。而他未竟的绿色的梦想,被子女们稳稳地接了过来。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付志周的二儿子 付国喜:今年已经栽了15000棵杨树,那边那一块还准备栽个12000棵杏树。种好之后,推平了地就可以种农作物和苜草了。
       如今的哈尔莫敦村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这条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城”不仅有效阻止了流沙的前移,还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 叶兴荣:环境好了以后,我们现在辣子也种,甜叶菊也种,经济作物啥都种。
       新疆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委会主任 何其鹏:哈尔莫敦村森林覆盖率由之前的3%增加到目前的70%。耕地由之前的7000亩,增加到目前的13000亩,老百姓的耕地增加了,收入也相应提高了。
       现在,当地已经建起了“付志周道德模范馆”,这些沙漠白杨将发展成乐器产业,继续书写绿色的未来。
       付志周的大儿子 付新禧:父亲身上的坚韧、执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作为下一代,把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事情做下去。在100万的基础上,我们要再往前推进,让这种精神传播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