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下午,传承河洛中土文化坚持中医守正创新,中医大讲堂在郑州《道爱堂》中医门诊部开讲。 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爱华教授做主旨报告,刘爱华教授系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嫡传弟子,她出生在龙城医派的故乡安徽萧县。刘爱华教授在恩师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认真读书、勇于实践。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爱华教授从医四十多年中认真接诊每一位患者,被患者誉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师。 河洛中土中医流派创建人:刘爱华教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爱华教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亲传弟子,国医大师晁恩祥,张大宁入室弟子。从医四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的中医经方、中医药临床典型病例,特别是刘爱华教授独创的中医文化瑰宝“河洛中土中医流派”,坚持守正创新,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为国医大师张磊为刘爱华教授创新河洛中土题词 河洛中土中医流派 是一种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的根本治疗流派:融会了《伤寒》、《内经》,上循《易经》,下贯通郑钦安氏之理论与彭子益之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从河洛文化中取河图洛书、太极图、象数之理、注重“中土”即脾胃所带来的气道、血道、水道三通,结合自创的三维脏腑修复疗法而行成的中医流派。 河洛文化与中医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中原的文化瑰宝,孕育了中医药文化。刘爱华教授创立的“河洛中土中医流派”,融汇《内经》《伤寒》,本着一个初心,一种追根溯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最终准确地把握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从而一种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系统性思维方法 核心理念 “河洛中土中医流派”以“一气圆流”为核心理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重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充分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和整体观念。 文化传承 河洛地区文化遗址丰富,古籍《内经》《伤寒》《易经》等为中医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刘爱华教授在此基础上创立流派,传承和弘扬了河洛中土文化与中医的精髓。 河洛文化形成概况 河洛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存在于黄河中游洛河流域,以伊洛盆地(亦称为洛阳盆地或洛阳平原)为中心的区域性古代文化。由于该地区在我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所以自古夏代开始,河洛文化长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久负盛名的京都文化、王畿文化,是我国5000年华夏文明的源泉与主脉。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中,河图洛书、太极图两种文化形式是河洛文化的重要表现。 河图洛书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 河图1-10数是天地生成数,洛书1-9数是天地变化数,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五要素用河洛八卦图式来模拟表达,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以次建构一个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运行模式。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照,它们有着密切联系。 ![]() 河图洛书表达出的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河图洛书表达出的是天地方位,阴阳之理,这是自然现象、规律,即老子的“道”。 医书应用 张仲景在方剂中对数字的运用蕴含深意,常与易理之象数用于中医方剂中且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以下是具体分析: - 与经络之数相应:《伤寒论》中大枣常用十二枚,与十二经脉相应。营卫运行不离经脉,用十二枚大枣意在调和营卫。如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虚中风证、小柴胡汤治疗少阳证,均因有营卫不和,而使用大枣十二枚。治疗湿热兼表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大枣用十二枚,也是此理。 - 与脏腑象数相应:大枣味甘、性温,主归脾、心二经。十是土数,二是火数,与大枣的性味相符,十又为脾之成数,二是心之生数,数与归经相符。所以脾胃病及中虚证,大枣多用十二枚,如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等。张仲景在方剂中对数字的运用蕴含深意,常与中医理论及方剂功效密切相关。 - 与脏腑象数相应:十枣汤用大枣肥者十枚,十是中央土之成数,土可制水,与整方攻逐水饮、培土制水的功用相应。十枣汤十枚大枣者:顾乎脾胃也(5为土之生数,10为土之成数); - 协调脏腑关系:十五和脾土一样具有协调脏腑关系的作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奔豚气,用大枣十五枚,大枣入脾经,既滋脾土以制水,又协调心肾阴阳,加强协调心肾阴阳的作用。 - 与天地阴阳之数相应:当归四逆汤用于温养阳气,方中用大枣二十五枚,二十五是阳数之和,寓有“阳之盛处”之意,可应天数,取诸阳之和温经散寒。(25为1,3,5,7,9之和); 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方用大枣三十枚,三十是阴数之和,是“阴之盛处”,可应地数,取诸阴之和峻补真阴。偏乎益阴血也(30为2,4,6,8,10之和)可见张仲景在方剂中对数字的运用蕴含深意。 杨上善:“数者,理也” 白虎汤用一斤石膏六两知母,非一六水乎? 小柴胡汤柴胡八两黄芩三两,无三八木之意在? 栀子豉汤栀子十四枚,香豉一合,得无二七与一六水乎? 桃花用来美容,讲究用三月三采摘的桃花,因为三属木,有生发之气,农历的三月三也是生发之气最旺的时候。这就涉及“数”的问题,《河图》显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亦可参考。 中土文化 这里说的中土,即脾胃。脾胃理论源远流长,从上面谈及的河洛文化就可以窥探出,先贤十分重视“中”的作用。 在中医发展历史过程中,《黄帝内经》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及“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并强调得胃气则生,失之则死。可见先贤很早就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始终贯穿“护胃气,存津液”的思想。后世医家多遵循顾护胃气,尤其是金元李东垣的《脾胃论》等著作,阐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一重要认识,被后世医家尊为“补土派”代表。黄元御的“圆运动”思想也是遵循脾胃气机枢纽之理,这些医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观点,对于认识中土脾胃理论,对于认识与治疗疾病很有帮助。 中土脾胃消化、运化饮食精微,升提精微,降泻重浊,化生气、血,气血流通形成气机,气机畅通,气血则和,百病不生,否则气血一郁,万病丛起。 河洛中土流派与河洛中土慢病管理研究 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创新中医实际上也是共和国领导人的期望,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更是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刘爱华教授以“道法自然”为诊病、康养法则,致力于让更多人的防病、不生病,人人都能活到120,一辈子不打120。她根据“医易同源”“一气圆流”的河洛中医文化思维,创建河洛中土中医流派和河洛中土慢病管理研究院。这是她实践中华民族复兴一脉相承的使命与担当。 创建河洛中土流派与河洛中土慢病管理研究院是刘爱华教授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医、易中医文化源流而创建的地域性中医流派和慢病管理机构,目的是让河洛中医更好的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为广大患者提供特色的诊疗服务和慢病管理服务,更好的传承中医,同时,整合更多河洛中医,更好的帮助慢病患者,调理身心健康。(李新民) 相关链接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 中国医医硕士、博士生导师 国医大师李振华亲传弟子 国医大师晁恩祥,张大宁入室弟子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 现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分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儒医学会执行会长 中华中医药糖尿病、中医内科、呼吸分会委员 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世中联国医堂馆河南省副主席兼首席专家。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 国务院“文化中国名师讲坛”走进欧洲河南中医第一人 抗击非典金质奖章获得者 河南省中医抗击艾滋病连续八年先进个人 郑州市卫生职业道德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