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一学生,这个暑假我有幸在一家新材料公司的超级电容器实验组实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让我从对超级电容器一无所知,到能够参与基础实验操作,这段经历使我对新能源材料领域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在此,我将这段时间的所学所感进行系统梳理,既是对实习生活的总结,也希望能为同阶段的学习者提供参考。 一、初识超级电容器:从"陌生名词"到"基本概念" 实习初期,实验组的师兄师姐们先带我做了"基础知识扫盲"。在他们的耐心讲解下,我才明白超级电容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池",而是一种介于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 核心特点:它最显著的优势是充放电速度快(通常在秒级到分钟级)、循环寿命长(可达数万次甚至数十万次)。虽然能量密度不如锂电池,但功率密度远超后者,非常适合需要瞬间大功率输出的场景,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启动、轨道交通的能量回收等。 基本构成:和普通电容器类似,超级电容器也由电极、电解质、隔膜三部分组成。其中,电极材料是决定其性能的核心,目前常见的有碳材料(如活性炭)、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等。我们实验组主要研究的是新型碳基复合材料。 二、实验工作初体验:从"旁观"到"参与" 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也逐渐熟悉了实验组的日常工作。实验室里的操作远比课本上的示意图复杂——从电极材料的制备(混合、研磨、涂覆、干燥),到组装成模拟电容器(在手套箱里操作,防止水分和空气影响电解质),再到性能测试,每一步都需要严谨的操作规范。 最初,我只能在一旁观察师兄师姐们的操作:如何用天平精确称量毫克级的材料,如何控制涂覆厚度让电极更均匀,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比如隔膜破裂、电极短路)。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反复强调的"平行实验"——同一批次的样品要做3组以上重复测试,以减少偶然误差,这让我明白科研工作中"严谨"二字的分量。 随着对流程的熟悉,我开始尝试参与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比如清洗实验器皿、整理实验数据、记录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参数(这些因素对材料性能测试影响很大)。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其实是保证实验准确性的基础。 三、聚焦三电极CV测试:从"操作"到"理解" 实习后期,在师兄的指导下,我主要负责了三电极体系的循环伏安(CV)测试工作。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参与核心测试,虽然只是基础操作,但让我对"如何评价电极性能"有了直观认识。 什么是三电极CV测试? 三电极测试是研究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常用方法:以我们制备的电极材料为工作电极,铂片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三者组成测试体系。在一定电压范围内(通常是0-1V或-1-0V,根据材料特性调整)进行循环扫描,记录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曲线,即CV曲线。 我学到的操作要点: 1.测试前要检查电极是否接触良好、电解质溶液是否澄清(如果浑浊可能是材料脱落,会影响结果) 2.扫描速率是关键参数,我们通常会设置5mV/s、10mV/s、50mV/s等不同速率,观察曲线变化 3.测试后要及时保存数据,并标注测试条件(温度、电解质浓度等),否则后期分析时会"一头雾水" 从曲线中看"门道": 虽然我还不能像师兄师姐那样深入分析曲线背后的反应机理,但也能看出一些基本规律: 1.曲线的闭合程度反映了电极的可逆性(闭合越好,可逆性越强) 2.曲线包围的面积越大,说明电极的电容越大(存储电荷的能力越强) 3.如果曲线出现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可能是材料发生了法拉第反应(这也是超级电容器与普通电容器的重要区别之一) 记得第一次做出"像样"的CV曲线时,虽然和师兄的标准曲线还有差距,但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原来课本上的电化学原理,真的能通过一条曲线"可视化"。 四、科研不止"高大上",更需"接地气" 一个月的实习让我明白,科研并非遥不可及的"高精尖",而是由无数次重复实验、无数个细节积累而成的。从理论知识到实验操作,从数据记录到结果分析,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细心。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深知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对超级电容器的理解也只是皮毛。但这段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新材料研发的意义——它不是实验室里的"自娱自乐",而是能实实在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石"。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争取在这个领域有更深的探索。 感谢实验组的师兄师姐们在实习期间的指导,也感谢公司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更让我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或许就是这个暑假最有意义的收获。(西安航空学院 郭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