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博瀚 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五年级四班 指导老师:宋建玲 蝉鸣把盛夏吵得热辣滚烫时,我拉着雪糕箱开始走街串巷……11岁的我在这个暑假,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创业”实践,也走进了五彩斑斓的社会大课堂。这堂课没有黑板和课本,却藏着比任何教材都生动的答案。 第一次被陌生人郑重其事地当作榜样,是在小区门口的烧烤店前。我问一位叔叔要不要雪糕,他刚吐出个“不”字,一抬头,看见我是个小孩儿,连忙改口:“要,要,一人一根!”他掏出手机扫码付款后立即拨打电话,屏幕里映出另一个男孩儿的脸。“儿子你看!”叔叔把镜头对准我,还伸出了大拇指。“这个小弟弟在卖雪糕呢!你在家吹空调、看电视,是不是应该把他当作榜样,向他学习……”听到这里,我既兴奋又紧张。当叔叔邀请我一起合影时,我的手心竟然微微冒出汗来,我分明听见了自己“咚咚”的心跳声,我第一次体验到当“别人家的孩子”的感觉——甜丝丝、美滋滋,还有点不知所措。这份认可与鼓励无疑成了我实践中的强大动力! 后来,我又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叔叔,他悄无声息的善意让我至今心存感激。那天,我在烧烤摊逐一询问推销时,听到身旁一桌随口的对话:“吃雪糕吗?”“不吃,容易拉肚子。”我正犹豫着转身要离开时,一位叔叔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小朋友怎么了?”“叔叔,你们需要雪糕吗?”我慌忙问到。“要!当然要!一人一根,这么热的天,正想这个呢!”他边说边夸张地扇着手掌,好像真的热得不行了。带着一丝纳闷,我数好了雪糕递过去:“一共十六元。”“好的,扫过去了!”晚上算账时,手机账单上清晰的“32元”一下子让我愣住了!底下还有一行小字:“加油,小朋友!”这份悄然而至的鼓励瞬间温暖了我的心,也让我的“创业”之路多了一份感动和力量! 在好心人不断的鼓励下,我每天都很努力,雪糕销量逐日提升,我进的货也越来越多了,可没想到麻烦也跟着来了。 那天,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箱子里还剩一大半没卖出去。我很是着急,可又没什么办法,只能一边在心里祈祷一边硬着头皮往前走。突然,眼前饭店里面有一个穿的很时髦的小哥叫住了我,看得出来,他是这家店的店长。当得知我正为卖不掉雪糕犯愁时,他当即就定了十五根!还耐心地给我传授“秘诀”:“向人推销时不能太生硬了,你试试这样说,‘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您好!打扰一下,你们需要雪糕吗?’不管对方买不买,都加一句‘谢谢!祝您用餐愉快!’”我尝试着用了这个方法,果然很少有人拒绝,箱子里的雪糕很快就卖空了。回家一算,净赚了120多元!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原来,把话说好也是销售的金钥匙呢! 不知不觉,暑假已接近尾声,在拉着雪糕箱售卖的短暂 “创业”路上,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顾客,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成功。那些此起彼伏的心跳、那些温暖有力的支持、那些循循善诱的指导,都是我实践课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这个小小的雪糕箱不仅让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教会了我如何在陌生人面前充满自信、传递温暖,那些被照亮过的瞬间,将会一直陪伴我成长。 指导老师点评: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瞬间将读者带入炎热的夏日,渲染了气氛,也为后文“小作者冒着酷暑卖雪糕”这一行为得到赞赏埋下伏笔。行文中,小作者将实践感悟融入叙事,情感自然流露,感染力强,能让读者体会到社会实践的魅力。更值得赞赏的是,每件事例开头的点睛之笔既概括了内容,又点明了立意,结尾还升华了主题。整篇文章描写细致入微,画面感十足,堪称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