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风采 查看内容

崇尚医德,医术精湛 ——郑州仲景国医学校构建德术双修人才培养方式

2025-8-10 05:55| 查看: 5449| 评论: 0|来自: 原创

       “进则救世,退则修德;仁心若佛,妙术通仙。”张仲景《伤寒论序》中的这句箴言,正被郑州仲景国医学校奉为育人圭臬,作为中原地区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基地,郑州仲景国医学校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以“医圣”张仲景精神为内核,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德术双修”人才培养体系。这所深耕中医药教育四十余载的学府,通过系统性改革重塑中医人才培养路径,为行业输送兼具仁心仁术的新时代国医精英。
       走进该校教学楼,“博学笃行当好老师,立德树人做真教育”的鎏金题刻率先映入眼帘。这十二字箴言,既是对“医教协同”理念的凝练,更彰显着“以德立学”的教育追求。正如理事长赵国雅所说:“这些鎏金题刻不是装饰,而是刻在每个仲景人心中的教育基因。”进入教学楼,“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杏林祖训与“有教无类,宽进严出”的育人方针相映成趣。前者取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彰显着对中医经典的虔诚传承;后者则体现了学校“不拘一格育英才”的担当。

学校行政楼 
       一、学校独创“三诵三礼”育人模式
       学校以《医学三字经》《大医精诚》《汤头歌诀》等中医经典为核心,设计“晨诵经典、午读格言、暮思医案”的日常学习模块。这种浸润式学习不仅强化了专业素养,更将“仁心仁术”的价值观融入学生思维。新生入学敬医礼,开课行拜师礼,毕业典礼立医德誓,三大仪式贯穿学业全程,形成“敬畏—传承—担当”的价值链条。“我们要求学生在课程中不仅要学习医术,更要理解‘医乃仁术’的深刻内涵。”中医基础理论王老师展示的学生笔记,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课堂重点,不仅有对中医理论的精准阐释,还附有大量关于医德典故的批注。

学生齐诵医学三字经

        二、医德“种心”:理论讲座与名医故事齐发力
       学校将传统医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除了理论课,日常也会开展《中医伦理学》《医患沟通》等辅助讲座,此外,学校定期会举办“名医大讲堂”,邀请国医大师、临床名家等业内权威人士登上讲台,他们以自身丰富的行医经历为蓝本,讲述那些在救死扶伤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医者情怀和崇高的职业精神。学生们在聆听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到前辈们“大医精诚”的伟大品质,从而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树立起“医者仁心”的坚定信念。

知名专家讲座
       三、医德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修行。
       学校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多次深入社区基层一线。活动中,师生们化身知识使者,普及急救知识,现场演示心肺复苏等操作,提升居民应急能力;开展心理健康宣讲,耐心倾听居民烦恼并给予疏导;展示中医针灸、推拿、拔罐等特色技法,让居民感受中医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主动担当,于志愿实践里深刻体悟医学使命与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仲景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社会实践活动
       四、双师赋能:构建新型师资培养机制
       学校积极探索“双师赋能”之路,并将医德作为师资培养的核心方向。在资源整合上,学校广纳贤才,一方面汇聚校内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专业教师,他们深耕医学教育领域多年,对医学知识的传授有着独特的方法和见解;另一方面,积极引入校外医院、科研机构的行业专家,这些专家在掌握着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最真实的行业动态。在医德培养路径上,学校为双师团队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活动。定期组织医德专题研讨会,开展医德实践共育活动,双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医院开展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医者的责任与担当。通过这些举措,“双师赋能”机制有效运行,为师资队伍注入了医德的灵魂,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医学人才。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进行面授课
       五、仲景国医:润育医德双馨大师的杏林净土
       赵安业先生以开拓者的勇气创办学校,为中医教育开辟新径。赵清理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为学生点亮求知灯塔。赵国雅女士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培育着每一位学子。在他们的影响与熏陶下,仲景国医学校宛如一片孕育中医人才的杏林净土,自1985年建校,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学校为社会输送了数十万中医人才,诸如河南省名中医张金玺教授,扎根基层的仲景传人、如李振华、张磊等在中医领域有卓越贡献、医德高尚等一批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大师。他们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人心,成了中医界的楷模与典范,为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引下,郑州仲景国医学校正以系统化改革探索职业教育新路径。这所承载着千年医道传承使命的学府,通过“德术双修”人才培养方式模式,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仁心仁术、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学校将继续以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神为指引,培养更多“心中有爱、手上有术”的中医药传承者。(李新民 王祎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