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丹江水的清甜流进塔林坡村的家家户户,当钧瓷的釉彩在创业园的窑火中流转千年风华,当4.6公里水泥路如银链缠绕山间,这个曾在煤矿塌陷区呻吟的山村,早已褪去满身尘埃,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舒展成一幅立体的水墨丹青。而执笔描摹这十年蝶变的,正是那位放弃京城繁华、归巢筑梦的"女汉子"——刘银仙。 一声乡音,唤回三千里外的赤子 2015年的春风里,51岁的刘银仙站在凤翅山下,望着依旧泥泞的村道和摇摇欲坠的危房,滚烫的乡愁在胸腔翻涌。彼时的她,已是北京城里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年入两百多万的生活优渥安稳,可故乡的贫瘠像一根刺,扎在心头三十一年。"凤还巢"的召唤声里,有镇干部的恳切,有父老的期盼,更有她对这片土地无法割舍的眷恋。 说服家人的那个夜晚,月光格外明亮。她打包好北京的生意账簿,也打包起对故乡的滚烫承诺,毅然踏上归程。车过神垕镇时,望着窗外掠过的瓷窑烟囱,在心里悄悄描摹:塔林坡的明天,该比钧瓷更璀璨。 十年破壁,以铁肩扛起山乡新生 初回塔林坡的日子,是一场与困境的短兵相接。煤矿塌陷区的70户危房如悬顶之剑,涣散的村两委班子似一盘散沙,泥泞的土路连拖拉机都难通行。刘银仙攥紧拳头:"咱塔林坡人,骨头里不能缺钙!" 她掏出千万积蓄,打响拆迁复垦的攻坚战。挨家挨户做工作的那些日夜,她的布鞋沾满泥点,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却总能在村民质疑的目光里,递上一杯热茶,讲清一份规划。当78间危房轰然倒地,当两层带院的新楼在阳光下拔地而起,以低于市场价两成的价格交到乡亲手中时,有人问她图啥,她抹了把汗笑道:"图咱村里人,夜里能睡个安稳觉。" 修路的锤声敲响在2019年春天。193万元自筹资金,4.6公里的硬化路,8条连接五个自然村的"幸福线",在两个月里蜿蜒伸展。通车那天,孩子们在新路上奔跑,老人们拄着拐杖来回踱步,眼眶里闪着泪光。她又买来4万棵树苗,让500亩荒山披上绿衣,风过时,松涛阵阵如歌谣。 南水北调的清泉引进村那天,刘银仙舀起第一瓢水,一饮而尽。那清甜里,有她无数次往返神垕镇协调的奔波,有她在工地上盯守的寒夜,更有200多户村民拧开水龙头时,脸上绽放的笑容。 窑火照初心,让古老土地生长新希望 站在红石崖的悬崖边,刘银仙望见了乡村振兴的密码。她投资1.9亿元建起旅游开发公司,让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与丹霞地貌的自然奇观相拥;依托毗邻千年瓷都的地利,砸下2000万建起陶瓷大师创业园,让唐钧的厚重、宋钧的雅致在塔林坡重焕生机。 如今的创业园里,40多位省内外陶瓷大师在此筑梦,16家企业年产值近亿元。当钧瓷展销大厅的灯光亮起,那些流淌着时光印记的瓷器,不仅承载着千年窑火的记忆,更托起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希望。有老人说:"银仙这闺女,把石头都变成了金疙瘩。" 十年弹指间,塔林坡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窗明几净的新居里飘出饭菜香,硬化路两旁的月季开得正艳,陶瓷产业园的窑火映红了夜空,村两委班子的会议室里,谋划未来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而这一切巨变,都浸透着刘银仙的心血——她没花国家一分钱,却用一颗赤子之心,为故乡铺就了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路。 60岁的刘银仙,鬓角已染霜华,却依旧雷厉风行。站在新落成的研学游基地前,她望着远处连绵的凤翅山,眼里闪烁着年轻的光:"塔林坡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微风掠过红石崖,吹动她鬓边的白发,也吹起创业园上空的红旗。那面红旗的影子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初心的坚守,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深情,更是千万个乡村振兴路上,永不褪色的希望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