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论红色诗人王林栓《“十四五”规划赋》之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2025-8-20 13:10| 查看: 5056| 评论: 0|来自: 乡村振兴科技网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语境中,红色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作为陕甘红军传人的红色诗人王林栓,以其独创的 "百言赋" 文体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他的《“十四五”规划赋》作为紧扣时代脉搏的力作,将国家发展战略与传统文学形式有机融合,实现了政策话语的诗性转化与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本文旨在系统探讨这一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通过文本细读法、文化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揭示传统赋体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以及红色文学如何参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在机制。​
       王林栓作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青少年诗书画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承与传统文学创新。其创作的《南梁三赋》《绿水青山赋》等作品已形成鲜明的 "红色赋体" 风格,而《“十四五”规划赋》则代表了他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相结合的最新探索。在 "十四五" 规划收官与 "十五五" 规划将启的历史节点,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五年国家发展成就的文学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精神引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王林栓的创作背景与《“十四五”规划赋》的生成语境
       王林栓的创作身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烙印。作为 1963 年出生的回族诗人,他的成长历程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步,而中共党员与陕甘红军传人的双重身份,则为其红色文学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与精神底色。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王林栓形成了将革命历史记忆与当代发展主题相结合的创作路径,其作品涵盖了从革命精神传承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广阔领域。《郑州公民道德歌》成为公民道德讲堂的首唱歌曲,《庚子赋 —— 赞抗疫英雄》成为抗疫诗歌的代表作,《绿水青山赋》则开创了以赋体讴歌生态文明思想的先河,这些创作实践为《“十四五”规划赋》的诞生积累了丰富经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王林栓对文学形式的创新探索。他独创的 "百言赋" 文体已注册国家商标,这种文体 "汲取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汉赋、元曲等文学体例之精华,结合当代文学欣赏和文学发展需要",形成了严谨而富有张力的结构特征。其基本形态为 "通篇分为三个小节,每小节四行 32 个字,四言一句,两句一行,每行都要押韵一致,原则上押平声韵,每一行上下对仗或每两行前后对仗。全赋共二十四句 96 字,留余一句 4 字",这种形式创新既保持了传统赋体的韵律美感,又适应了现代传播的需要。虽然《“十四五”规划赋》从现有片段看突破了 96 字的限制,但其 "百言赋" 创作中形成的对仗技巧、押韵规律和意象营造方法,无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十四五”规划赋》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语境。"十四五" 时期(2021-2025 年)是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一时期面临着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等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同时也迎来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的战略机遇。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提出了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
       王林栓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时代脉搏,在《“十四五”规划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五年规划者,乃治国之圭臬,经邦之宏章。观乎自 ' 一五 ' 至' 十四五 ',七十载筚路蓝缕,赓火传薪,铸就小康之锦绣,更启复兴之辉煌。" 这段开篇既点明了五年规划在中国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又将其置于七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加以审视,体现了作者宏大的历史视野。作品创作于 "十四五" 收官在即、"十五五" 将启的关键节点,其 "非独颂盛世之辉光,更冀来者,铭斯志以奋扬焉" 的创作动机,彰显了红色文学 "资政育人" 的传统功能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
       从文化传播语境来看,《“十四五”规划赋》的出现契合了红色精神数智化传承的时代趋势。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红色文化传播正从传统的组织主导模式向 "社交式传承" 转变,呈现出 "即时互动、用户自发和情感驱动" 的特征。王林栓作为长期活跃于青少年教育领域的文化工作者(担任华池县列宁学校名誉校长等职),深谙当代文化传播规律,其作品在保持传统文学性的同时,也具备了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质,这使得《“十四五”规划赋》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影响。​
       《“十四五”规划赋》的文学形式创新与艺术特色
       《“十四五”规划赋》在文学形式上实现了传统赋体的现代转型,体现了王林栓在文体创新上的成熟思考与实践探索。虽然现有文本片段显示该作品并未严格遵循其独创的 "百言赋"96 字规范,但其整体结构与语言表达依然延续了作者对传统赋体的创造性转化思路,形成了兼具古典韵味与时代气息的艺术风格。​
       在结构布局上,作品展现出严谨的逻辑层次与宏大的叙事格局。从现有片段可见,全文以 "总 - 分" 结构展开,开篇总论五年规划的历史地位与 "十四五" 的特殊意义,继而转入对 "十四五" 规划核心内容的铺陈,最后以 "赖此三力,' 十四五 ' 功成有方" 开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这种结构既继承了汉大赋 "述客主以首引" 的传统章法,又融入了现代议论文的逻辑框架,使作品既能展现赋体文学的磅礴气势,又能清晰传达政策内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七十余年的规划历史浓缩于开篇数句,从 "' 一五 ' 奠基,破壁开疆" 到 "' 八五扬帆 ',商潮涌江",再到 "新时代,' 十四五 ' 应时而生",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历史纵深感,这种结构处理方式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厚度与艺术张力。
​       语言表达上,作品实现了典雅文言与现代话语的有机融合。王林栓深谙赋体 "铺采摛文" 的特点,在遣词造句上既注重保持古文的精炼庄重,又巧妙融入时代元素。如描述国际环境时,"疫霾未散,逆全球化暗潮翻涌,单边主义竖壁筑墙" 一句,"疫霾" 的比喻生动形象,"逆全球化"" 单边主义 "等现代政治术语则准确清晰,两者的结合既符合赋体的形象性要求,又增强了现实针对性。在描写国家发展成就时," 数字经济腾跃,人工智能领航,绿色能源勃发,低碳转型铿锵 " 一组排比句,以四字结构为主,节奏明快,气势贯通,将抽象的政策成果转化为富有动感的文学意象。
​       作品的修辞艺术集中体现了传统赋体的美学特质与作者的创新追求。对偶作为赋体的核心修辞手段,在文中得到广泛运用并有所发展。"承鼎祚之隆昌,应天时而布政,聚民心以图强" 形成了结构严谨的排比式对偶,而 "内修高质量发展之筋骨,外拓双循环格局之康庄" 则通过 "内 - 外" 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张力。比喻手法的运用尤为精妙,"五年规划如经纬织邦国之基,似斗柄引山河之向" 以 "经纬" 喻规划的系统性,以 "斗柄" 喻规划的导向性,准确而生动地揭示了五年规划的功能;"中国如定海神针,立则安四邻,行则利八方" 则以 "定海神针" 比喻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稳定作用,极具形象感染力。​
       韵律节奏方面,作品在保持音乐性的同时展现出灵活变化的特点。虽然未采用 "百言赋" 严格的每行押韵要求,但文中多组排比句的运用形成了鲜明的韵律感。"以创新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以协调为经纬,均衡区域之布局;以绿色为底色,守护青山与碧水;以开放为云樯,驰骋环球之潮浪;以共享为归宿,普惠黎元之安康" 一段,通过结构相似的句式重复与尾字声调的平仄协调,创造出朗朗上口的节奏效果,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声律美的现代转化。这种处理既避免了因严格押韵可能导致的表达束缚,又保持了赋体 "不歌而诵" 的音乐特质。​
       意象系统的建构是作品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王林栓成功将 "十四五" 规划的核心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鲜明可感的文学意象,实现了政策话语的诗性编码。在其意象体系中,既有对传统赋体意象的创造性沿用,如以 "云樯" 象征开放发展的航船,以 "经纬" 比喻国家治理的蓝图;也有对新时代元素的诗意提炼,如 "数字经济腾跃" 中的 "腾跃" 意象,"人工智能领航" 中的 "领航" 意象,赋予科技发展以动态美感。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转化为 "引擎"" 经纬 ""底色"" 云樯 ""归宿" 等系列意象,形成了贯穿全文的意象链条,使抽象的政策理念获得了具象化的艺术呈现。​
       作品还体现出鲜明的 "问题意识" 与 "solution 思维" 的艺术融合,这是对传统赋体 "劝百讽一" 模式的现代超越。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作者不回避发展面临的挑战,"彼时疫霾未散,逆全球化暗潮翻涌" 等表述展现了清醒的问题认知;而紧接着的 "然我邦审时度势,以创新为引擎……" 则清晰呈现了应对之策,这种 "问题 - 对策" 的艺术结构使作品既具有现实批判性,又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符合新时代红色文学的价值导向。
​       与王林栓的其他赋体作品相比,《“十四五”规划赋》在保持其一贯的思想性与唯美性统一特点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强的宏观叙事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相较于《南梁三赋》的历史追忆与《绿水青山赋》的专题聚焦,这部作品需要在有限篇幅内涵盖更为广阔的内容,因而在结构凝练度与意象密度上达到了新高度。作品 "秉承了经典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兼具了思想性、唯美性和社会性",这正是王林栓赋体创作的整体特色在重大主题创作中的集中体现。​
       《“十四五”规划赋》的思想内涵与主题表达​
       《“十四五”规划赋》以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实现了国家发展战略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作品通过对 "十四五" 规划核心内容的诗性诠释,不仅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更深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形成了多层次的主题表达体系。
​       作品最核心的主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礼赞与彰显。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十四五" 规划的顺利推进本身就是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王林栓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本质,在文中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国与世界的参照,凸显了 "中国之治" 的独特优势。"当世界经济波谲云诡,中国如定海神针,立则安四邻,行则利八方" 的精彩表述,将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稳定作用形象化,暗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肯定。作品回顾从 "一五" 到 "十四五" 的七十载历程,"铸就小康之锦绣,更启复兴之辉煌",通过历史成就的铺陈,自然引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赞美,这种历史叙事与制度认同的结合,增强了主题表达的说服力。​
       新发展理念的文学诠释构成了作品的另一重要主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是 "十四五" 规划的灵魂,王林栓将这五大理念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文学表达,使其获得了更加生动鲜活的呈现。"以创新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将创新比作推动发展的引擎,形象揭示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协调为经纬,均衡区域之布局" 用经纬比喻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展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思路;"以绿色为底色,守护青山与碧水" 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 "底色" 意象,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以开放为云樯,驰骋环球之潮浪" 以 "云樯" 象征开放的航船,展现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胸怀;"以共享为归宿,普惠黎元之安康" 则将共享发展与民生福祉直接关联,体现了发展的根本目的。这组排比句构成了对新发展理念的完整诠释,实现了政策话语向文学话语的成功转化。​
       作品深刻表达了对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的理解与认同。"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一战略决策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王林栓不仅在宏观层面强调 "内修高质量发展之筋骨",更通过具体领域的成就描写,展现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数字经济腾跃,人工智能领航,绿色能源勃发,低碳转型铿锵" 四句,分别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能源革命、生态转型等维度,描绘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而 "供给侧优化,双循环通畅,产业链升级,新动能激荡" 则进一步聚焦经济结构优化与发展动能转换,全面呼应了 "十四五" 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这些表述既准确传达了政策精神,又通过 "腾跃"" 领航 ""勃发"" 激荡 " 等富有动感的词语,赋予高质量发展以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是作品蕴含的深层主题。王林栓将 "十四五" 规划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长河中加以审视,展现了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作品开篇即点明 "观乎 ' 一五 ' 至' 十四五 ',七十载筚路蓝缕,赓火传薪",强调了五年规划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工具的历史延续性;同时又突出 "十四五" 的时代创新,"应时而生,承鼎祚之隆昌,应天时而布政,聚民心以图强",体现了规划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点。这种历史视角使作品超越了对单一规划的简单歌颂,上升到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内在逻辑的思考与表达。文中 "此诚 ' 汉唐气象 ' 之当代盛典,亦 ' 乱云飞渡仍从容 ' 之战略雄章也" 的评价,更是将当代发展成就与历史盛世相提并论,展现了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
       作品还蕴含着浓厚的民生情怀与人民立场,呼应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虽然是宏观叙事,王林栓始终没有忘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共享为归宿,普惠黎元之安康" 直接点明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而 "十四五" 润泽九野,福荫八荒,激时代之风雷,勖盛世之炎黄 "则通过" 润泽 ""福荫" 等词语,形象表达了规划对民生福祉的广泛惠及。这种民生情怀使宏大的国家叙事具有了温暖的人文温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根本立场。​
       在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的辩证统一中,作品展现了鲜明的大国担当主题。面对 "逆全球化暗潮翻涌,单边主义竖壁筑墙" 的国际环境,作品既保持清醒认识,又展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中国如定海神针,立则安四邻,行则利八方" 的比喻,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作用,更暗含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这种将中国发展与世界繁荣相联系的视角,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胸怀与责任担当,呼应了 "十四五" 规划中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的战略目标。​
       《“十四五”规划赋》的文学价值定位​
       《“十四五”规划赋》在王林栓的创作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了其红色赋体创作的最新成就,同时在当代文学发展特别是红色文学与传统文体现代转化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上,更体现在其对重大主题创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成功实践上。​
       作为传统赋体现代转化的典范,作品为古老文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赋体文学自汉代鼎盛以来,历经千余年发展演变,在当代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需求的挑战。王林栓的创作实践,特别是《“十四五”规划赋》的创作,探索出了一条传统赋体的当代复兴之路。作品既继承了赋体 "铺陈直叙"" 注重文采和韵律美感 "的基本特征,又突破了传统赋体的题材局限与形式束缚,将国家发展规划这一极具时代性的内容纳入赋体表现范围,实现了" 赋者,古诗之流也 "的现代诠释。与汉大赋的" 体物写志 " 相比,《“十四五”规划赋》展现出更强的现实关怀与时代精神;与骈赋的形式主义倾向不同,作品在讲究对仗韵律的同时更注重思想内容的表达;而相较于文赋的散文化趋势,它又保持了更强的诗性特质与韵律感。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赋体文学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品在政策话语与文学话语的融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开创了重大主题文学创作的新范式。如何将宏大叙事与文学表达有机结合,一直是红色文学与主旋律创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十四五” 规划赋》通过精妙的意象建构与艺术转化,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作品将 "双循环"" 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优化" 等政策术语转化为 "云樯驰骋"" 筋骨内修 ""动能激荡" 等文学意象,使抽象的政策理念获得了具象化、审美化的呈现。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变革,即将理性的政策思维与感性的艺术思维有机融合,创造出既准确传达政策精神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文本。这种创作范式对于当代重大主题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展示了政策话语文学化表达的可能性与路径方法。​
       在文学形式创新方面,作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王林栓独创的 "百言赋" 文体的艺术表现力。虽然《“十四五”规划赋》突破了 96 字的限制,但其基本的艺术追求与 "百言赋"" 秉承了经典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兼具了思想性、唯美性和社会性 "的特点一脉相承。作品在保持" 百言赋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表现重大主题的需要拓展了篇幅与容量,展现出文体形式的弹性与活力。这种灵活处理体现了作者" 在继承中有创意,在创新中求发展 " 的创作理念,证明了传统文体在当代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与变革,适应不同题材内容的表现需求。作品对句式长短变化、押韵方式灵活处理等探索,丰富了现代赋体的表现手法,为传统文体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作品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度,展现了作者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与深厚的文学素养。王林栓在《“十四五”规划赋》中展现了对文言词汇的熟练掌握与创造性运用,作品语言既典雅庄重又生动鲜活,避免了当代古体诗创作中常见的生硬晦涩与食古不化。"筚路蓝缕,赓火传薪" 浓缩了创业艰辛与精神传承;"波谲云诡"" 乱云飞渡仍从容 "则准确传达了复杂环境中的战略定力;这些词语的运用既符合赋体文学的语言规范,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作品中大量四字短语与长短句式的交错运用,创造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使文本具有"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 的音乐美。这种语言艺术成就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也为当代古体诗词创作在语言运用上提供了有益参考。​
       从红色文学发展维度看,作品拓展了红色题材的表现范围与艺术手法。传统红色文学多以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而《“十四五”规划赋》则将红色文学的视野延伸到国家发展战略与现代化建设领域,展现了新时代红色文学的广阔发展空间。作品将红色精神中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等核心元素与新时代的发展实践相结合,赋予红色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艺术手法上,作品突破了红色文学常见的现实主义叙事模式,采用赋体这一传统形式表现当代主题,实现了红色内容与传统形式的有机融合,为红色文学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探索表明,红色文学在当代可以通过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结合,获得更强的艺术生命力与文化影响力。​
       作品的文学价值还体现在其实现了多重审美价值的统一。作为一部紧扣时代主题的作品,它首先具有鲜明的认识价值,帮助读者通过文学形式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 "十四五" 规划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其次具有强烈的教育价值,通过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艺术展现,增强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了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再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作品中精妙的比喻、和谐的韵律、宏大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最后还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其精炼优美的语言形式便于记忆与传播,使政策精神能够突破专业壁垒,抵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四重价值的有机统一,使《“十四五”规划赋》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审美性的优秀作品。​
       与王林栓自身的其他作品相比,《“十四五”规划赋》在思想深度与艺术广度上都达到了新高度。相较于《南梁三赋》对特定历史事件与精神的聚焦,这部作品展现了更宏大的视野与更广阔的涵盖面;与《绿水青山赋》的专题表达不同,它需要在有限篇幅内处理更为复杂多元的内容,因而在结构驾驭与意象提炼上表现出更高技巧;而相较于《中华二十四节气百言赋》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它则展现出更强的现实关怀与时代精神。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王林栓数十年文学创作的积累与升华,是其文学成就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       《“十四五”规划赋》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十四五”规划赋》作为一部紧扣时代脉搏的红色文学力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在社会文化建设、政策传播、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作品通过文学形式参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与文化传播,成为连接政策话语与大众文化的重要桥梁,展现了新时代文学服务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在政策传播与解读方面,作品创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传播方式,增强了政策话语的感染力与传播力。"十四五" 规划作为指导国家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严肃性,普通民众往往难以深入理解。王林栓的《“十四五”规划赋》通过文学化的转译,将复杂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使深奥的政策理念变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作品中 "创新为引擎"" 协调为经纬 ""绿色为底色" 等比喻,将抽象的发展理念具象化,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 "十四五" 规划的核心内容;而对 "数字经济腾跃"" 低碳转型铿锵 " 等成就的诗意描写,则使枯燥的发展数据变得鲜活生动。这种政策传播方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政策解读的单向灌输模式,通过审美体验激发读者的主动理解与情感认同,提高了政策传播的效果与效率,为重大政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作品在红色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弘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呼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十四五”规划赋》通过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艺术展现,将红色精神中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与新时代的发展实践相结合,赋予红色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引导人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大局。作为红色诗人的代表性作品,它延续了红色文学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的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为红色精神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       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成功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十四五”规划赋》对赋体文学的现代运用,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实践。作品既深入挖掘了赋体文学的审美价值与表现潜力,又根据时代需要对其进行了合理改造与创新,使这一古老文体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王林栓将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汉赋、元曲等文学体例之精华" 融入创作,同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容,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有机融合。这种探索表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对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就能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作品的成功实践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与广阔发展空间。​
       作品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适应了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的需求。王林栓作为郑州市青少年诗书画学会会长、华池县列宁学校名誉校长,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工作,其创作自然也体现了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十四五”规划赋》语言精炼优美,富有节奏感与感染力,便于青少年诵读记忆;内容积极向上,展现了国家发展的光明前景,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形式上融合传统与现代,有助于青少年在文学欣赏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类作品可以作为德育素材、语文教材或课外读物,帮助青少年了解国家发展规划,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家国情怀。作品将政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符合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
       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角度看,作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活力,提升了国家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四五”规划赋》通过传统赋体表现当代中国发展主题,既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展现了中国发展的时代风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生动实践。作品中体现的 "乱云飞渡仍从容" 的战略定力、"驰骋环球之潮浪" 的开放胸怀、"普惠黎元之安康" 的民生情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发展理念与价值追求,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与认同。这种以文学形式进行的文化表达,比单纯的政治宣传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作品顺应了红色精神数智化传承的时代趋势,为红色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优质内容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智技术颠覆了文化传播的范式,为红色精神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在数智化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越来越依赖优质内容的生产与供给。《“十四五”规划赋》以其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积极的主题,成为非常适合数智化传播的文化内容。作品可以通过 "VR、数字动画、移动直播等新技术" 转化为多种形态的数智化产品,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需求;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特点,便于制作成短视频、H5 等新媒体产品,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形成 "用户自发性的传播,形成红色精神传承的巨大扩散效应"。这种优质内容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能够极大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       在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方面,作品发挥了文学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十四五" 规划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重视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提出要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十四五”规划赋》通过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等理念的艺术诠释,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作品对国家发展成就的歌颂,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有助于形成昂扬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而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等,能够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培育互助友爱精神。这种文学的引导作用虽然间接却持久深远,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支撑。​
       结论与展望​
       王林栓的《“十四五”规划赋》作为新时代红色文学与传统赋体创新的重要成果,其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是多维度、深层次的。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文学创作层面,作品实现了传统赋体的现代转化,为古老文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主题表达层面,它成功将国家发展战略转化为文学话语,实现了政策宣传与艺术审美的有机统一;在文化传承层面,它推动了红色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在社会功能层面,它创新了政策传播方式,服务了青少年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建设。这部作品的成功实践,为当代文学特别是重大主题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十四五”规划赋》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了传统文体现代创新的可能性与路径方法。作品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学形式并非僵化的古董,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获得新生的宝贵资源。王林栓在遵循赋体基本美学规范的同时,根据表现当代主题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大胆创新,如适当突破篇幅限制、灵活处理押韵规则、拓展表现题材等,使赋体文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表达需求。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刻把握传统精神内核基础上的与时俱进,正如他在 "百言赋" 创作中所坚持的 "在继承中有创意,在创新中求发展"。这一经验对于其他传统文体的现代复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提示当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表现当代生活、传递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
       作品在政策话语与文学话语融合方面的成功探索,为重大主题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长期以来,重大主题创作往往面临政治性与艺术性难以平衡的困境,容易陷入概念化、口号化的误区。《“十四五”规划赋》通过精妙的意象建构、生动的语言表达和严谨的结构安排,将 "十四五" 规划这一政治性极强的内容转化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实现了 "政治正确" 与 "艺术精湛" 的有机统一。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了政策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契合点,即通过具象化、情感化的艺术处理,使抽象的政策理念获得感性的呈现,既准确传达了政策精神,又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这种创作范式表明,重大主题文学创作完全可以摆脱生硬说教的模式,通过高质量的艺术创造实现其社会功能,这对新时代主旋律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十四五”规划赋》的创作实践深化了我们对红色文学当代发展方向的认识。作品将红色文学的视野从革命历史延伸到当代发展实践,展现了红色文学与时俱进的品格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表明红色文学在新时代不应局限于对历史的追忆与缅怀,更应关注现实发展与未来走向,将红色精神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在内容上连接历史与现实,在功能上兼顾教育与审美,这种多元化的追求打破了红色文学的刻板印象,展示了红色文学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未来红色文学创作应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前进,不断拓展表现领域,创新艺术形式,增强时代感与感染力。​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作品为红色文化与政策理念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有效路径。在数智化传播时代,如何提高红色文化与政策理念的传播效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十四五”规划赋》的创作与传播实践表明,文学化表达是提高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作品通过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意象、富有节奏的韵律,使政策内容变得易于理解、记忆和传播,能够有效突破专业壁垒与接受心理障碍,抵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种路径在数智化时代具有特殊价值,因为优质的文学内容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多种数字形态,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未来应进一步重视文学在政策传播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鼓励创作更多类似《“十四五”规划赋》的优秀作品。​
       展望未来,王林栓的赋体创作及《“十四五”规划赋》所代表的文学实践,还有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的空间。在文学形式上,可继续探索 "百言赋" 与其他文体的融合创新,根据不同题材需求灵活调整形式规范,增强文体的表现力与适应性;在内容表现上,可进一步拓展题材范围,既关注国家重大战略,也聚焦社会民生热点,使创作更贴近现实生活;在传播方式上,应积极利用数智化技术,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多媒体作品,如开发基于作品的动漫、短视频、VR 体验等,扩大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在创作实践上,可加强与其他领域专家的合作,提高作品在专业内容上的准确性与深度,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更高统一。​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十四五”规划赋》的成功启示我们,当代文学创作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时代进步中实现自身价值。文学不应远离时代、闭门造车,而应主动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求,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同时,文学创作应坚守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体系。只有将文学创作与时代需求、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与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与文化动力。​
       总之,王林栓的《“十四五”规划赋》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它在传统文体现代创新、政策话语文学转化、红色文化当代传承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借鉴。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宝库,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政策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显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