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三代中医世家,承三大国医传承,三岁识药性、九岁诵医典,幼承家学尝百草、试针法,后师从国医大师李振华、晁恩祥,拜入张大宁门下——她是深耕中医临床四十余载的“铁杆中医”,是救治数万患者的“仁心医者”,更是以创新推动中医生活化的“时代传承人”。她,就是河洛中土慢病管理研究院院长、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刘爱华。 诊室里的“家族病历”:用疗效诠释医者担当 在刘爱华的诊室案例柜中,一摞摞按家族归档的病历格外醒目——从祖辈到孙辈,一家四代同患糖尿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杨小迪一家,父亲杨伟(化名)于2024年3月因糖尿病首次就诊,如今血糖稳定在5-6mmol/L;母亲也于4月因糖尿病就诊;姐姐杨佳佳(化名)早在2020年就医,病情也早已明显好转;7月9日,杨小迪因同样的问题随父而来。一家四口,竟无一例外。 “这类家族聚集病例,多与生活方式失衡相关。”刘爱华指出,青少年早期罹患2型糖尿病往往伴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等多重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诱因。 面对此类疑难,刘爱华首创中医辨病辨证辨体质“三辨”思维诊治内分泌代谢疾病,针对糖尿病合并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复杂病症,以及糖尿病肾病、胃肠神经紊乱等并发症疗效显著;又创立“三辨”指导下的“五高二痛”(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体重+痛风痛经)系列药食茶及油莎豆产品体系,为慢病人群开辟“药食同源”新路径。 除了糖尿病等常见慢病外,刘爱华在渐冻症、肿瘤等疑难杂症领域亦有深厚积淀。她以“开鬼门,洁净府,祛瘀陈莝”经典治则为核心,结合“三维脏腑修复”外治疗法——通过打通肥胖儿童任督二脉、调和周天气机,实现“治病更治本”。 作为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她始终践行“道法自然”的诊治理念:“我们的目标不是治病,而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活到120岁,一辈子不打120。”为此,她融合“一气圆流”的河洛中医智慧,创立河洛中土中医流派及慢病管理研究院,既推动河洛中医文化的传承创新,更为慢病患者提供特色诊疗与全程管理服务。 中医生活化:让“治未病”融入烟火日常 在道爱堂中医馆里,一枚刻着天干五行的时钟缓缓转动,目之所及皆是中药元素。拾级而上,二楼中医生活馆门侧的对联赫然在目——“中医生活化,人人会中医;生活中医化,人生无重疾”,这二十字,正是刘爱华行医半生、奉为准则的信念。 “中医生活化,是把‘治未病’的智慧提炼到日常——能食补不药补,能在厨房不去药房。”从小受姥姥影响,她3岁便跟着姥姥用野菜、草药救助灾民,“大蓟小蓟凉血止血,蒲公英清热解毒,车前草利尿通淋……”这些乡间草药知识,成了她中医启蒙的第一课。 如何推动中医生活化?她认为关键在教育:“对从业者,要教他们用河洛中土、一气圆流的思维精准诊疗;对爱好者,要教他们用中医方法调理生活。”在她看来,这不仅是“治未病”的延伸,更是“让人人成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实践。 从医四十载,刘爱华始终记得姥姥的话:“医者的根在百姓,中医的魂在传承。”作为道爱堂中医馆的创始人,她创建河洛中土流派与慢病管理研究院,既为患者提供特色诊疗,更整合河洛中医资源,让这一地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中医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刘爱华说,她愿做一座桥,一头连着千年医脉,一头通向万家健康。(李新民 梁志平) 链接 刘爱华教授简介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李振华亲传弟子,国医大师晁恩祥,张大宁入室弟子,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现任河南省中西结合糖尿病分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儒医学会执行会长,中华中医药糖尿病、中医内科、呼吸分会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参与及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近10项;创建了纯中医堂馆道爱堂,创立了易医同源河洛中土流派,创建了河洛中土慢病管理研究院,创新了智慧中医人工AI诊疗系统,创立中医三辨治疗以糖尿病为首的五高二痛系列的药食茶及油莎豆产品体系,为当下慢病人群带来了福音和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