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大作家刘震云和几个文学大咖一起,兴致勃勃地畅聊着各自人生第一笔稿费的获得及使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有趣的小故事。看到这,我自然也想起了我的第一笔稿费。虽然与这些享誉全国的文学大咖、社会名流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仍记忆犹新,想起来就有丝丝暖意。 我的第一笔稿费,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河南日报寄给我的。 那时,我在老家温县三中上高中。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年,每个学校的学习氛围都非常浓厚,大家都在拼命学习,备战高考。但我发现,总有一些同学在忙于谈恋爱。我为他们着急,就写了篇短评,呼吁青年学生不要过早谈恋爱。我买了张8分钱邮票,将稿件悄悄投进了学校门口的邮箱里。 作者在信阳县工作时发表的文章 那时河南日报一般4个版,多时8个版,若想在上边登个稿子是相当难的。很少有人给河南日报投稿,投稿的多数也是石沉大海。 我平生第一次向河南日报投稿,知道登不上,所以也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投完稿就忘掉了。 二十多天后,班主任常步振老师找到我:“天智,你往河南日报投稿了?” 听到老师这句话,我猛地一惊:老师怎么知道这回事,难道出了什么问题?我根本没想到稿子会能发表。 我赶紧问老师:“咋啦,你咋知道?”老师高兴地说:“你的文章发表了。”接着老师递给我一张河南日报,说这张报纸你保存好。 我感到十分惊讶和意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下了晚自习,我拿着报纸跑回三公里外的家里,告诉了父母。 第二天,学校很多老师同学都知道有个学生在河南日报登文章了。 学校有几个阅报栏,每天课间、饭后学生们都会在报栏前浏览报纸,我那篇署有“温县三中”字样的短文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作者文章的标题被印在《人与法》杂志封面 那时候,在省报登个稿子的含金量、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谁在公开报刊上登一篇稿件,就有可能转为吃商品粮、提干,有的还很容易就找到了媳妇……真正是登一篇文章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现在大为不同。 不久,一切归于平静,我压根没想过稿费的事,也不知道发表作品有稿费。上小学、 初中时,学校用蜡纸油印发过我的作文,但从来没有任何奖赏,所以,我对稿费根本没有概念。 当时,学校经常为高中毕业班翻印编写一些高考学习资料,让学生购买。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很差,几块钱的学习资料,许多人都舍不得买或买不起。我有时宁肯把几万字的复习资料抄下来,也不舍得掏钱买,因为我知道家里很困难,从不轻易张口要钱。 高考前几个月,学校精心编辑印刷了一本很厚的复习资料,每本5元,要求人手一册。许多学生都买了,也有很多人不买,我属于后者。 老师很生气,很着急,天天催着购买,因为有时老师就是直接用复习资料上课,没有怎么学习?! 我实在想买但又不想问家里要钱,陷入两难之中。正在这时,邮局忽然送来一张汇款单,河南日报寄的稿费,5元钱。虽是区区几元,但我顿时有天上掉馅饼的感觉,毫不犹豫毫不心疼地购买了那本学习资料。 现在想起来,仍觉得这五块钱稿费意义重大,钱真是花到了刀刃上,哈哈…… 后来,我又在河南日报上发了篇评论,其观点引发河南日报开展全省大讨论。不过那篇文章我倒是没收到稿费,不知是什么原因。不过我已经不在乎,喜悦的心情已超越了金钱。 刊登作者文章的部分报纸 后来我考上了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商业厅工作,从事全国公开发行杂志《商品流通论坛》的编辑工作。 审稿、改稿、编排版面及划稿费、寄发稿费,都是我的日常工作。 可能是无形中受到的影响,我有一个小原则,凡是刊物上登出的文字、图片,统统发稿费。不管是百十个字的读者来信,还是摘编文字,我都要给作者寄发稿费。哪怕是三五块钱,也绝不漏发。我觉得,那是作者对刊物付出的心血和信任。现在一些媒体,刊发文章不给稿费,甚至作者还要倒贴,我觉得不可思议。 掌管了刊物,按说发文章更方便了,但繁忙的工作中,我天天编别人的文章,却没有太多的时间写自己的文章了。虽然我也忙里偷闲给一些报刊、电台、电视台(口播新闻)写些稿,也常收到些稿费,但更多的时间精力是在编发别人的稿件,为他人做嫁衣。 1993年,我提为副处,担任了杂志社副社长暨执行主编。 1996年经省委组织部批准,我下派到河南省信阳县(现平桥区)挂职锻炼,先后担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平桥区委副书记,直到1999 年初回来。这一段时间基本上没发表什么文章。 1998年,由于省机构改革,十几个厅局被撤销合并,省商业厅也被撤销,我人在信阳,已被组织上调整到河南商报社改任副社长。不久,河南商报社又划归为新华社河南分社主管主办。 1999年初,挂职锻炼结束后,我来到了新单位河南商报社。刚上班,就听到不少对我不熟悉的人说:这个刘社长是从县里调过来的,不会写文章、不懂新闻等等。 刊登作者文章的杂志 为争口气,我又拿起了笔杆。想着过去写的大都是经济类文章,现在应该写一些适合报纸发表的可读性强的大篇幅特稿(当时河南商报已改为都市报)。 自此我开启了新的“写作生涯”,也挣到了当时对我来讲还算是较多的稿费。 那一段时间,我接连写了几篇大稿,长的上万字,短的四五千字,向各家报刊稿投稿。有时一篇稿子全国二三十家报刊选用。东北的沈阳晚报,南方的海口晚报,中部的长江日报,西部的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成都商报、重庆商报,还有法制文摘报,连盗版的杂志也偷偷转载。 那时我三天两头收到样报、稿费,有时一篇稿子累计能收到4000多元稿费。当时报刊文章的稿费高低相差悬殊,同一篇文章,低的三十多元,高的六七百元。 印象中,大河报登我的文章整版稿费400元;重庆商报、成都商报更高些,六七百元;最高的应是华西都市报,且每月每季每年评奖,年度奖奖励海外12日游。 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和目标就是在华西都市报上发个特稿,获个年度奖。还有就是在武汉《知音》杂志上发一篇万字特稿,因为它的稿费最高,万字万元。 那段时间,我已经十分关注稿费的高低了,开句玩笑,快掉到钱眼里了。 转载作者文章的盗版杂志(向杂志主办单位核实为盗版杂志) 不过,上面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因为一段时间后,有人向领导反映我不务正业,领着工资,挣着外快。其实,真非不务正业——天地良心,我刚从县里回来时,报社没给我分什么具体工作,比较清闲,总得找点正事干吧,就写文章。 后来为顾忌不良影响,就搁笔不再写了。其实,那时我发表的文章在其他报纸上刊登的同时,都在河南商报同天刊出。只是河南商报从没给我发过稿费,作为报社领导也不能要吧。 大半生过去,写文章不是我的职业,只是作为爱好。而且现在连爱好都算不上,感觉越来越懒了,偶尔心血来潮写上一篇,再也不为稿费而写。其实,现在多数报刊、网络平台也不给稿费了。尽管不给稿费,可一旦发表,心里依然还是乐滋滋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境的悠然和内心的宁静,超然物外的自由自在吧。(刘天智) 作者简介 刘天智:河南省温县人,高级经济师。曾先后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商品流通论坛》杂志社副社长、执行主编,河南商报社副社长,信阳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平桥区委副书记,后又任河南商报社正处级纪委书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副书记、纪委书记。在全国公开报刊先后发表文章5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