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平顶山 查看内容

“薯”光无限映红共富路

2025-9-1 11:00| 查看: 5614| 评论: 0|来自: 乡村振兴科技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8月31日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嵩县大坪乡兵马沟村外的红薯地里已传来脚步声。孙国栋和李娜夫妇俯身拨开层层绿叶,查看土壤墒情和薯块长势。“这几天雨水足,红薯长得特别快,得注意重管理,不然光长叶子不长薯。”李娜边说边记录着。
   
       就在这时,二百公里外赶来的高级农艺师、农业经理人,全国二十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红伟和长桥镇种植大户孙中锋也到了地头。三人紧紧握手,笑声回荡在青山绿野间——他们都是郑州大学“头雁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班的同学,如今已是事业上密切合作的伙伴。
      “这块地面积220亩,种的是‘心香’,浙江省农科院培育的迷你型甘薯,紫红皮黄肉,结薯集中,亩产约1600公斤。”孙国栋如数家珍。阳光下,他古铜色的脸庞透着庄稼人的朴实,也闪烁着新型职业农民的自信。
       谁能想到,八年前的孙国栋还只是个普通打工仔。2015年,看到家乡土地撂荒严重,他和妻子李娜毅然返乡创业。“嵩县山地多、温差大、土壤富硒,种出的红薯口感特别好,就是缺技术、缺规模、缺品牌。”李娜回忆道。
       夫妻俩从20亩起步,白天钻大棚,晚上学技术,先后引进十多个新品种,淘汰七八个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最终选定“心香”“烟薯25”等几个主打品种。2018年,他们建起第一个育苗大棚,2021年扩展到25个大棚,成为周边最大的红薯育苗基地。
 
      
       转折发生在2023年。郑州大学“头雁工程”培育班招收学员,夫妻俩双双入选。“那次培训让我们大开眼界。”孙国栋说,“不仅学到了现代农业管理知识,更结识了全省各地的农业带头人。”正是在培训班上,他们与刘红伟、孙中锋等志同道合者结下深厚友谊。
      “国栋夫妇特别实在,技术上也毫不保留。”刘红伟说。去年他引进孙国栋提供的300万株“心香”种苗,在郏县发展种植120余亩,亩均效益超过4000元。“从栽植、田间管理到收获贮藏,他们全程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孙国栋夫妇的红薯产业已形成完整链条:年产种苗2000万株,种植基地3个共700余亩,常年用工110余人,月工资在2200元以上,带动周边200多农户发展红薯种植3000多亩。他们还注册了“河洛嵩”商标,申请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开发出红薯干、红薯粉条等深加工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站在地头远望,层层叠叠的红薯叶如绿浪般铺展到远山脚下。孙国栋掏出手机展示最近的照片:“这是马上要收获的‘西瓜红’,单个重达4斤多;这是紫色心肉的‘紫罗兰’,花青素含量特别高……”
       秋风拂过田野,绿叶翻涌如波。孙国栋夫妇的脚步没有停歇,他们正在试验红薯与玉米套种模式,计划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我们要让嵩县红薯走出河南,走向全国。”夫妻俩异口同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新农人的梦想正和红薯的根须一起,向着大地深处茁壮生长。(李增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