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的田间地头,传统锄头犁耙正被手机、智能设备等“新农具”悄然替代。从大棚里的精准调控到直播间的产销对接,从养殖场的智能识别到拖拉机的北斗导航,这些新农具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全链条,推动当地农业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转型。 走进移风店镇数字联动温室大棚,一排排翠绿种苗整齐排列在育苗架上。青岛地平线合作社负责人姜波手持手机,轻按APP按钮,“滴-滴滴-”的提示声后,水肥一体化系统应声启动,温控放风、外遮阳、喷灌等设备依数据指令自动运行,棚内光、温、水、气等要素实现精准调控。“以往凭经验‘猜’,如今靠数据‘算’。”姜波感慨,智能大棚让出苗率从70%大幅提升至95%以上,“姜大姐”品牌蔬菜年销量超万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在这个全国蔬菜产业强镇,17.9万亩高标准农田中,类似的智能设备正加速普及。 “新农具”不止改变生产端,更打通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道。西马龙疃村党支部书记王光锋,曾是首场直播仅50人观看的“泥腿书记”,如今却能对着手机镜头,举着带泥白菜用乡音推介,直播间弹幕滚动、订单不断。“数字经济没有边界,小屏幕也能联通大市场。”他翻着手机里的订单自豪地说,现在每年通过直播助销蔬菜2500多万斤,还接到了非洲采购商的越洋订单。 指尖的屏幕还破解了农技服务的时空难题。移风店镇创新打造“线上问诊”体系,整合青岛农业大学专家、科技特派员等资源,依托微信、直播平台搭建远程帮扶通道。今年以来,已精准破解病虫害防治、设施管理等难题500余个,助农户增收50万元。种植能手朱典玉自2016年起自学短视频制作,将复杂农技转化为3000多条通俗科普视频,收获11万粉丝,宁夏西红柿黄头病毒、大连黄瓜低温障碍等难题,都在他的“云端诊疗”下得到解决,2000余农户从中受益。 在养殖业,“新农具”同样带来颠覆性变革。金口镇的青岛田瑞科技集团,深耕蛋鸡养殖30余年,自主研发的“智慧养殖管控系统”破解了传统养殖“用地紧、人力贵、效率低”的痛点。鸡舍内的智能机器人如同“电子哨兵”,24小时采集温度、湿度等16项环境指标,通过5G传至云端,参数异常即推送预警,饲养员可手机远程调节设备。“机器人的‘鸡脸识别系统’能精准挑出病鸡、弱鸡,及时干预。”集团工会主席于友利介绍,该系统让基建投资降30%、人工成本减67%,土地利用率升300%,每平方米养鸡量从传统的20只提至85只,单位面积年产值达1.5万-1.7万元。 田间农机也因“新农具”焕发新活力。移风店镇种植大户尹书智承包1500亩地、养110头奶牛,今年夏天靠安装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的拖拉机,搭配高性能播种机,不到6天就完成播种,玉米长势优于往年。“设定好作业指标,方向盘都不用碰,活就干完了。”尹书智说,北斗定位让作业直线精度达±2.5厘米,不受光线影响,夜晚也能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这种拖拉机集成GPS导航、变量播种技术与监控系统,实现“良机、良法、良种”深度融合。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埋头种”到“抬头销”,从“实地问”到“云端诊”,即墨区借助新科技而生的各种“新农具”正成为打破传统农业瓶颈、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关键力量。(李然然 郝凌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