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的到来,为冬季拉开了序幕。为了让露天蔬菜平安越冬,确保肥嫩的蔬菜再次获得丰收,社旗县大冯营镇的蔬菜种植户们近日忙着给绿油油的蔬菜盖上雪白的“棉被”,这是大冯营镇加快“五星”支部创建步伐,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呈现的喜人场景。
盖在绿色蔬菜上的“白棉被”,就是新型环保高分子易降解地膜。“露天蔬菜种植在冬季一般都会进行地膜覆盖,简称覆膜种植。覆膜种植可以提前播种,或者反季节栽培。”镇里的蔬菜种植带头人王大娘介绍,“地膜覆盖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土壤温度,使苗期的长势良好。覆盖地膜可以有效阻止土壤水分蒸发,使水分长时间保存在土壤中,蔬菜定植后在较高的水分条件下更容易缓苗。地膜还可以减少各种病害发生,减少灰霉病、疫病、软腐病等低温高湿病害。” 据了解,传统的地膜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材料。由于聚乙烯地膜材料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为农业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自然界中的残膜可在土壤中残留上百年无法降解,导致土壤板结,阻碍植物的根系生长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大冯营镇蔬菜种植户近年广泛使用的是原料来源丰富的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等天然高分子,经合成加工改性后制成生物降解的地膜。
正在进行地膜覆盖作业的刘师傅,热的在微凉的冬日里脱去了外套,甩开膀子在田地里整理自动化覆盖后的地膜,使地膜避开自动喷灌、墒情监测和小型气象站等高标准农田设施。只见他左手扶着蔬菜苗,右手拉着地膜,弯着腰,顾不上抬头,“种植蔬菜,地膜覆盖是一项很实用的技术。但是蔬菜种植繁多,不同蔬菜覆盖地膜的用途是不一样的;并且也要根据种菜时间的不同来确定是否覆盖地膜,怎么覆盖地膜。”一说起地膜,这个憨厚腼腆的中原汉子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地膜的增温作用还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杂草出苗后,由于膜下的高温和通气性不好,很快就会死亡。”,他直起腰,喘口气,指着广阔平原上的大片蔬菜地自豪地说:“一看这一大片菜,长得多好,把膜一盖,将来依然不愁大丰收!”,紧接着又弯着腰埋头干,边干边说:“我和你讲,覆盖地膜时间的早晚要根据具体的气候条件来确定。如秋茬黄瓜在定植后,外界温度较高,若立即覆地膜,一方面因地膜增温过高,容易出现闷根;另一方面覆地膜后,在地表层形成湿润环境,不利于根系下扎生长,可能导致蹲苗失败,难以培育出壮苗壮棵。所以建议在覆盖地膜时要根据具体天气情况,一般在定植15天后再覆盖地膜,有利于幼苗根系下扎,培养壮棵。”刘师傅的施工经验很丰富,不长时间就盖好了三垄的地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大冯营镇坚决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人力物力着力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的队伍薄弱、技能滞后、经费不足、模式单一等问题,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紧抓农业技术性人才需求,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和完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技部门就业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粮食生产人才荒的难题。加快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帮助提升合作社的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发挥其对现代农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广应用。村民不需要远走他乡,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不出村就鼓了腰包,而且还能照顾好家庭,家门口的绿色种植产业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如今家家生活都好起来了,日子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幸福感不断提升。 下一步,大冯营镇将深刻领会“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等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围绕“选准做强特色产业”,明确“确立主导产业、推动提升品质、推动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将“产业兴旺星”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载体,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谋思路、想对策,精准发力、整合力量、发挥优势,以实际行动,努力创建“产业兴旺星”,照亮群众致富路。(陈佳辉 刘婉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