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南阳 查看内容

桐柏县黄岗镇:朵朵桃花映红甜蜜“共富路”

2024-3-21 11:23| 查看: 2632| 评论: 0

“我家的桃园去年扩种到240亩, 每亩年产在4000 斤左右,亩均纯收益能达到6000元,一年轻松突破20万。”桐柏县黄岗镇大棚村种桃大户骆成清细心地修剪着桃枝,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今年桃园预计能获利30万元左右。

据悉,在桐柏县黄岗镇,像骆成清这样的种桃户有508户 ,种植总面积已超过3万亩。每逢桃子成熟上市时节,由大棚村和斗称沟村桃产业园联合打造的万亩桃园里,沙红桃、油桃、蟠桃、黄桃挂满枝头,一片硕果累累、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黄岗镇坚持党建引领,做足“桃文章”,做活“桃经济”,聚焦持续打造全市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围绕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特色农业,构建“一村一品”全产业发展链条,曾经的“荒山”变成“金山”,实现了群众增收、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政府主导,点燃产业发展“主引擎”。大棚村是黄岗镇的“南大门”,荒山坡地万余亩,耕地面积却仅有2000 亩,群众很难依靠种植传统作物提高收入。为帮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镇党委立足村情实际,科学研究谋划,确立桃产业为发展经济、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通过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镇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群众自筹等多种渠道,不断完善生产路、提灌站、电力、桃果交易市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桃园产量逐年递增,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如今桃子不仅成了当地农户的聚宝盆,还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果农的光景越来越好,都是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大家伙儿的心里那是比桃还甜!”一说起桃,脱贫户李仁忠的嘴角就忍不住地上扬。

党建赋能,提升特色农业“支撑力”。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坚持将夯实党组织建设同桃产业发展相结合,成立桃梨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采取“支部+支部”、“支部+企业+农户”、“支部+电商”发展模式,建立党员、致富能手与种植户结对帮带机制,形成“块块有人管、人人有担子”的长效机制,辐射带动全镇发展桃梨 4 万亩,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每年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在发展桃产业同时,还带动周边100 多名村民就业,聘请他们来桃园除草、修剪枝、搬运、分拣等,并向他们传授种植技术,一起在桃产业发展上走出致富路。“在家门口打工,不用跑远路,家里也能照顾的到,一年在桃园还有 1 万多元的收入,这得感谢村上这么好的产业。”正在桃园施肥的朱云青大姐告诉记者。“小桃子”种成大产业,推动富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能人带动,孕育富民兴村新希望。在黄岗镇不乏种桃高手,大棚村的骆成刚,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04年,骆成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创业试种沙红桃,成为东片乡镇“种桃第一人”。为了形成品牌效益,扩大影响力,他又带头成立合作社,并注册了益农果品商标,实现了在网上订单销售,解决了果农“怕没销路”的后顾之忧。同时,自费邀请桃产业专家教授来到黄岗,实地帮助果农解决种植问题,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从而提高桃子的产量和质量。二十余年来,形成了“支部引领,合作社牵头,农户互助”的桃产业格局,桃种植面积扩大至 30000 余亩,发展合作社会员150人,涵盖沙红桃、油桃、突围桃、黄桃、冬桃、蟠桃等20余种优质产品,顺利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成熟的鲜桃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远销北京、广州、长沙等10多个大中城市,单日采摘量可达2万余斤。

农旅融合,绘就共同致富好“丰”景。万亩桃林,争芳斗艳。近日,春满淮源·大美桐柏—2024中国•桐柏首届淮河源文化节将在黄岗镇隆重开幕,四面八方的游客相聚桃园,再次迎来“春天里的约会”。目前,黄岗镇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桃花节,以花为媒、以农兴旅、以旅助农,进一步打响了黄岗“全域旅游名镇”的品牌,桃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走出了一条旅游兴业、旅游富民的成功之路。黄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楠告诉记者,未来还将打造以桃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区,推出“尝桃花酥,喝桃胶羹,饮桃花酿、品桃花茶”等系列地域特产,让经济之“果”结得更丰硕。

“桃文化搭台,唱经济大戏。下一步,我们将探索‘田园+康养+文旅’模式,做足做好“桃文章”,做活做优“桃经济”,推动“桃品牌”资源不断发展扩大,以“一朵花”“一颗桃”串起乡村振兴共富路。黄岗镇党委书记胡保国满怀憧憬地告诉记者。(马琳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