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上好复习课,把“旧知识”上出“新意境”,从而提高复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了每位老师期末最纠结的问题。为了更精准、高效地开展复习工作,罗山县南街小学于5月15日-22日开展了复习展示课研讨活动,共有三位教师进行了精彩展示,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课堂展示展风采 第一节课,由五年级王娜老师带来《<因数与倍数>整理和复习》。《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概念多且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错综复杂,知识点零散且抽象难记忆。那这节课该如何着力“整体建构”、“聚零为整”呢?王老师在开课前就布置了课前作业—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零散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的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着重梳理因数与倍数的区别和联系,在练习巩固环节,以老师的“手机密码”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步步推进,建构知识网络,加强理解,最终形成清晰的脉络,丰富了学生最初的认识,弥补了学生原有的不足。 第二节课,五年级何春月老师授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复习》。本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自主归纳整理知识能力、讨论交流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和统筹整合能力等。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知识架构的系统梳理,突破了本单元的难点与易错点。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巧妙,从生活中的牛奶包装盒、鱼缸等素材中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受到表面积与体积的不同意义,厘清了概念,学会了灵活运用。 第三节课,六年级杨小燕老师授课《平面图形复习(1)》。这节课教师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让平面图形“动起来”。由“点”及“线”,“线”动成“面”。线段通过平移、旋转、围一围等方式,形成常见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从边和角的角度,建立这些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精心设计习题,通过正例和反例突破易错点,巩固学生所学。同学们每人都是一课智慧树,这节课的学习,生发出更多的枝丫,为学生收获果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课议课绽火花 课堂结束,课下研讨随即开启。本次研讨活动由余婷主任主持,各位参与听课活动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各抒己见,深入剖析了3位老师课堂的亮点与不足,针对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看法,深度的评课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复习经验共分享 博采众长,众行致远。本次活动中,六年级两位优秀教师刘辉和胡晓静分别就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心得向大家做了发言。 刘辉老师指出:(1)对课本知识分类整理,厘清脉络。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一定要厘清每一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形成知识网络体系。要分析之前做过的卷子和平时在课堂上作的听课笔记,把重要概念、重要公式牢记。(2)充分利用错题本。要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找错误的原因,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列举、易误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找准了错误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使犯过的错误不再发生。学习成绩优秀稳定的同学,往往很重视订正和收集错题。(3)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复习时如能注意检查的重要性,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根据同学们平时易出现的情况,建议培养从这些地方检查的习惯:检查列式是否正确、列式正确后,看算式中的数字是否抄错,是否和题中给我们的一样。 胡晓静老师指出:小升初数学中,熟记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也十分重要,比如比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特殊Π的值等,让学生再理解的基础上,每天抽出实践读背,必须记忆清楚,掌握牢固,才能在错题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所以,可以让学生把所有数学公式打印出来,抓住零碎实践,随时翻阅,加深记忆。再次,一定要有针对性的练习,所谓“熟能生巧”,虽然不至于题海战术,但适当的刷题是有必要的,多见题型,才能让学生做题时更有把握。 专题辅导引方向 余婷主任高度赞扬了以上教师的经验分享,认为这些经验具有实践意义,建议老师们活学活用,结合实际情况操作。最后,她做了题为《怎样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辅导。她指出复习课的重要意义,提出复习课的主要任务:(1)查漏补缺(2)知识梳理(3)技能训练(4)反馈指导。复习课的备课不能忽视,要突出“基本内容”,“应用”跟随“运算教学”。复习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下:忌单调重复,忌面面俱到,忌以练习代替复习,要因材施教,忌一刀切等。她的发言为大家指明了方向,为复习课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知方向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通过此次复习研讨活动,老师们打开了复习课的新思路,有了更为科学、高效的复习策略。罗山县南街小学数学组全体老师将以此为契机,基于新课标,聚焦课堂主阵地,不断优化复习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高复习课效率,让教学更扎实、向高效迈进!(张磊 刘磊) 编辑:龙龙 主编: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