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南阳 查看内容

镇平县枣园镇:从“撒芝麻盐”到年销2000吨,大棚蔬菜蹚出共富路

2025-5-8 16:41| 查看: 2714| 评论: 0

清晨的镇平县枣园镇辛营村,一座座银白色大棚在薄雾中次第铺展。村民穿梭于棚间,绿油油的黄瓜藤挂满顶花带刺的果实,紫莹莹的茄子垂坠枝头,青翠螺丝椒与饱满包菜相映成趣。这片由村集体领办的蔬菜基地,正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共富篇章。

党建引领聚合力,土地生金效益增

面对曾经“东零西散”的种植困局,辛营村党支部整合集体土地资源,将零散地块连片打造成37座现代化大棚(含20个标准化大棚、17个暖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种苗供应、技术指导、水肥管理、品质检测、品牌销售。通过引进抗病高产种苗和智能水肥系统,聘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实现黄瓜、茄子等四大主栽品种优质率提升至95%。“暖棚错季生产,标棚全年供应,日均出菜超5吨。”支部书记辛占淼指着大棚监测屏介绍。

科技赋能强根基,生态种植提品质

在智慧大棚里,生物防虫板替代化学农药,秸秆发酵有机肥改良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合作社创新推广“三物循环”种植体系:上层黄瓜藤蔓遮阴,中层茄子错位生长,地面包菜保墒固土,土地利用率提高30%。正在采收的村民老赵感慨:“以前单干时亩产不到2000斤,现在高科技科学种菜,亩产突破1.2万斤!”

产销对接畅渠道,订单农业稳增收

冷链分拣中心内,工人们正将带着露珠的蔬菜装入包装箱。合作社与周边2市5县的12家商超建立直供通道,通过“订单种植+冷链直配”模式,实现清晨采摘、午前上架。采购商王经理指着准备装车的保鲜箱说道:“这里的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100%,黄瓜货架期延长2天,已成为我们超市的明星产品。”目前基地年销蔬菜2000余吨,带动30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

如今,辛营村的蔬菜大棚不仅托起村民的致富梦,更成为镇域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随着二期温室的开工建设,这条“大棚蔬菜”产业链正持续延伸。正如镇党委书记刘柯兵所言:“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我们蹚出了一条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李晓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