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人参重大任务推进会暨吉林敦化人参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吉林省敦化市召开,会议以“科技赋能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人参产业科技攻关与全链条升级,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为吉林省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参产业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为解决“人参卖成萝卜价”背后的品质低下、产业出口狭窄、市场调控失灵等问题,引领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人参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市场调控研究”重大科技任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牵头,联合9家单位18个创新团队,围绕良种化生产、生态化种植、精细化加工三大目标,突破育种周期长、老参地修复难、功效成分提取效率低等关键技术,为人参产业“优质优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敦化市大桥乡崎岖村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人参重大任务试验基地,记者看到,围绕育种、种植、加工等环节,科研团队开展了单项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人参重大任务首席科学家、特产研究所研究员张浩介绍,目前,人参育种技术取得新进展。人参传统方法育种周期长达25~30年,由于我国人参育种工作起步较晚,良种自主供应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全球登记的人参品种中,中国仅有31.7%,而且缺乏皂苷含量高、性能稳定的优质品种。对此,人参重大任务集成构建了“全基因组选择+组培快繁+植物工厂加代”的精准高效育种模式,将人参育种周期缩短至6~9年;成功培育出高皂苷品系,四年生人参总皂苷含量达到3.5,同时开发了“中大林下参”“中农皇封参”人参品种鉴定标记,保障人参品种推广过程中的真实性。建成人参良种化种植示范基地,累计推广人参新品种5万亩,示范区每亩产值提高4200元。 在人参连作障碍治理技术实现新突破。据介绍,人参连作会引发其坏死和枯萎,即使间隔10至20年也难以彻底消除这一现象。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普遍采用更换新地的方式解决连作障碍。对此,人参重大任务建立了以病害检测为先导,以种子、种苗及土壤消毒技术为核心,以有益菌应用为补充的人参土传病害治理技术体系,实现了一次处理控制多种土传病害的高效绿色防控。目前该技术已在吉林省延边、白山等人参主产区进行推广应用,示范基地人参保苗率达到90%,锈腐病发病率降低至15%,播种和移栽地块产量分别提高30%和45%,有效缓解了参粮争地的问题。 人参精深加工方面,项目建立了人参皂苷膜分离、环糊精螯合分离、氨基酸转化和人参外囊泡制备等系列技术,使产品制备成本降至0.3元/ml、生物利用度提高10倍以上;开发出具有增强免疫力功效的人参闪释片,起效时间缩短50%~80%。 敦化市作为吉林长白山人参核心产区之一,近年来在“品牌培育、三链融合”上下功夫,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户发展到2000多家,园参留存面积12万亩、产量8600吨。今年3月,敦化市与敖东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起“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标志着敦化市人参产业全面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吉林省副省长郭灵计指出,吉林省正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步伐,期待与中国农科院深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共同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推广新场景。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吉林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深度参与吉林农业现代化建设。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筑牢稳产保供根基,激活乡村振兴引擎,提升院省合作成效,更加有力地支撑吉林省乡村全面振兴。(李丽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