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禹州神垕镇的千年窑火中,有一位匠人用四十多年的时光,将双手与瓷土的羁绊刻进了肌肉纹理,把对钧瓷的赤诚熔铸进每一件作品。他就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栗耀峰。 从1976年初入瓷厂的学徒,到如今工作室里被藏家称作“拉坯复印机”的匠人,他用坚守与热爱,在钧瓷传承的画卷上,写下了属于劳动者的动人篇章。 “不谦虚,咱过去拉坯可美,现在拉坯还可美!”这句带着神垕乡音的话,是栗耀峰对自己手艺最质朴的自信。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走进神垕镇东大艺术瓷厂,跟着苗庚喜、裴麦囤等老艺人学手拉坯。揉泥时掌心的温度,定中心时眼神的专注,拉高坯体时手臂的力道,那些重复千万次的动作,从生涩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最终化作了他双臂独特的“肌肉记忆”——拉出的传统器型误差微乎其微,每一条弧线、每一处转折,都精准得如同复刻,却又藏着手工独有的温度。 在星航钧窑的14年,是栗耀峰技艺沉淀的黄金岁月。作为生产部经理,他主持成型业务,见证了70余种钧瓷造型获国家专利,看着作品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光鲜荣誉的背后,是他对每一道工序的较真:揉泥要排出每一个气泡,定中心要找准每一个圆心,修坯要下足“千刀万旋”的功夫。“人净、心静、身净、环境静”,这“四静”是他拉坯的秘诀,也是他对待手艺的态度——唯有抛开杂念,才能与泥团对话,赋予冰冷的瓷土以生命与灵性。 2006年,他一举拿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技术能手”两项荣誉,次年又捧回“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每一份荣誉,都是对他“把成型做到极致”的最佳褒奖。 2017年,54岁的栗耀峰带着任星航赠予的传统釉方回到神垕,组建起父、子、妻“三人团”工作室,开启了“传统器型、传统工艺、传统釉方”的传承之路。烧窑远比拉坯复杂,同一个釉方,换了窑炉、变了天气,烧出的效果就可能天差地别。 为了复刻煤烧钧瓷的浑厚釉质,他试过宜阳、南召、伊川等多地的长石,最终选定嵩县长石;为了烧出宋金时期的钧窑红,他用“铜花”作成色原料,让鸡血红、胭脂红在釉面绽放;为了呈现高温窑变的意境,他守在液化气窑前,连住火前的10度都要熬上三四个小时。 “生在成型,死在烧成”。这句行话他常挂在嘴边,也用行动践行着——他的作品釉层肥厚如脂,兔毫纹隐约可见,海棠红、梅子青、茄皮紫等窑变色彩浑然天成,手摸上去指纹清晰,藏家说“像在油缸里泡过一样”,这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如今,走进栗耀峰的工作室,不仅能看到《孔雀开屏》《如意尊》这些斩获金奖的经典作品,还能见到受新生代青睐的手工茶器、茶室小摆件。这里成了研学打卡地,年轻人们围着他看拉坯,看那团泥巴在他手中旋转、升高,最终变成有灵性的器物。“守正是钧瓷传承的第一要务”,栗耀峰总这样说,也这样做——他把老祖宗的技艺原汁原味传下去,用四十余年的“肌肉记忆”证明:劳动者的匠心,经得起窑火的淬炼,更经得起时光的检验。 从学徒到大师,从车间到工作室,栗耀峰的四十年,是神垕钧瓷人的缩影,更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写照。他用双手与坚持告诉我们:所谓出彩,不过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所谓匠心,不过是用一辈子守护一份热爱。窑火不息,匠心不止,这位“最美劳动者”的钧瓷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