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深沉壮阔的咏叹调与绿城的夜色交相辉映,当雷鸣般的掌声在河南艺术中心久久回荡,为期13天的首届"中原歌剧周"于11月18日圆满落下帷幕。这场由11月6日开启的艺术盛宴,不仅是一次高雅艺术的集中展演,更是一场打破"小众壁垒"、引发全民共情的文化狂欢。 回顾这十余天,从红色经典的慷慨激昂到世界名作的婉转悠扬,中原歌剧周以"硬核"实力圈粉全国,不仅让郑州市民实现了"歌剧自由",更为这座交通枢纽城市注入了强劲的艺术动能,成为文旅融合与中原文化崛起的生动注脚。 戴玉强老师亲自执导 打破壁垒:顶配阵容与多元审美的双向奔赴 曾几何时,歌剧被视为"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然而,中原歌剧周用火爆的票房和口碑证明:只要作品够硬,高雅艺术同样能成为大众爆款。这种底气,首先源于"顶配"的制作班底。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担任艺术总监,携手郑小瑛艺术制作及国内顶尖歌唱家,加上河南大学等高校师生的全情投入,让专业水准直接拉满。 在剧目编排上,主办方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智慧——"情怀"与"国际范儿"并重。一方面,《江姐》《党的女儿》等红色经典,以激昂旋律唤醒家国记忆,直戳观众泪点与燃点;另一方面,《魔笛》《塞维利亚理发师》《丑角》等世界名作,则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异域风情与歌剧艺术的精妙。这种"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策略,配合沉浸式的现代舞美与震撼的交响伴奏,彻底打破了审美隔阂,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在剧场内找到情感共鸣。 以艺通心:文旅融合与城市活力的同频共振 一场歌剧周,沸腾一座城。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展演,更是一次成功的文旅融合实践。得益于郑州"天地之中"的交通枢纽优势,歌剧周的辐射效应迅速溢出省外。数据和反馈显示,大量观众专程从北京、上海、沈阳、广西等地跨城而来。他们"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不仅带动了郑州的交通、住宿、餐饮消费,更通过社交媒体将"郑州艺术氛围好"、"交通便利"的口碑传播向全国。 这种"流量"变"留量"的背后,是文化这一"软实力"正在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硬引擎"。中原歌剧周通过差异化的剧目供给和高品质的艺术体验,成功打造了"艺术+文旅"的新IP,证明了文化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提升城市气质的重要抓手。 薪火相传:中原崛起与文化自信的深远回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盛宴背后所蕴含的人才战略与文化抱负。此次歌剧周,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河南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高校学子的深度参与,让舞台不仅是展演的窗口,更成为"以演带教"的实训基地。这种将人才培养前置到一线舞台的做法,为中原艺术储备了宝贵的"青春力量",也让外界看到了河南在文化传承上的长远布局。 戴玉强院长表示,以艺术为纽带,践行文化传承使命。中原大地自古文脉深厚,在"中部崛起"的宏大叙事中,既需要经济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滋养。中原歌剧周的成功举办,向全国展示了郑州不仅有通衢八方的交通优势,更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底气。 歌剧周虽已落幕,但其引发的艺术回响并未停歇。当高雅艺术真正俯身拥抱大众,当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中原文化的魅力必将如这绿城的歌声一般,传得更远,唱得更响。这是一场艺术与发展的双向奔赴,未来,大有可期。(戴金亭 史皓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