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黔粤协作让贵州荔波乡村焕发振兴活力

2025-11-6 12:44| 查看: 3500| 评论: 0|来自: 农民日报客户端

       深秋十月,天高气爽。在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的青翠山野间,果农杨秀山一手轻拉枝条,一手执剪修整,眼里满是对来年枇杷丰收的期盼;不远处的瑶山古寨,瑶族姑娘谢少花指间竹条翻飞,心手相应,编织的不仅是竹器,更是安稳的生活图景。
       “我们这儿山多水少田更少,过去日子艰难,大家都穷。”杨秀山感慨道,“这些年村里大力发展枇杷产业,如今几乎家家开上了汽车。”从人畜混居的旧木屋,到如今四五百平方米的宽敞楼房;从肩挑货物步行出村,到驾车穿梭于城乡之间——杨秀山一家,正是八烂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见证者与受益人。
       “我们夫妻在‘家门口’工作,孩子在‘家门口’上学,一家人团聚,日子踏实。”谢少花笑着说。历经七次搬迁,瑶山古寨实现了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的全面跨越。如今,她与许多乡亲一样,成为家乡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县里为枇杷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发苗、供肥,到修路、建冷库、铺设山地运输轨道、实施提水灌溉,果农面临的难题一个个被解决。”杨秀山表示,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让他对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的信心更足,思路也更开阔。
       2013年6月,广州市白云区启动对口帮扶贵州省荔波县。2021年,东西部协作从“扶贫协作”升级为涵盖产业、劳务、人才等多领域的全面协作。
       去年年底,两地携手共建的“三十里樟江·三十里果香”乡村振兴特色带工作方案正式落地实施。黔山粤海,携手再谱新篇。
       围绕“三十里樟江·三十里果香”主题,该方案计划投入405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帮扶。系统规划涵盖六大共建内容:通过打造党建品牌、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强化基层组织,凝聚振兴合力;通过提升水果种植品质、拓展加工产能、建设农文旅研学基地,推动三产融合;通过治理污水垃圾、美化村容村貌、整治田园河道,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通过创建“三治”融合基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治理效能,培育文明乡风;通过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旅游设施,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城乡均衡;通过培育运营主体、创新合作模式,健全长效机制,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
       “村里精品水果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相关配套设施的需求也提高了。”八烂村支书莫锦富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已经有新的冷库在建,地面基础已经全部完工,村民都很期待。
       “自古寨提质扩容之后游客增多,今年开始县里对水电、污水处理、场地整理等基础设施也要进行提质。”瑶山村支书谢玉明说,特色带方案的实施,让群众生产生活的品质更上一层楼。
       瑶山古寨瑶池民宿的负责人李勤美说:“这些项目可以充实游客对少数民族风俗的体验,对我们民宿提供24小时管家式服务能起到积极作用,游客来这里旅游的体验感会更好。”
       据悉,为探索共建乡村漫游路线,推进“三十里樟江·三十里果香”特色带建设,已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420万元重点打造。同时,引入并培育农文旅达人,利用融媒体宣传粤港澳市场。今年以来,吸引了东部游客约200万人次到荔波消费,带动旅游消费预计达23亿元。
       东西部协作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荔波特色带建设拒绝“一刀切”,立足当地的产业特色,精准嫁接广东的资金、市场与先进理念,与当地的资源、文化、人力优势深度融合。
       “三十里樟江·三十里果香”,不仅是一条产业带、风景带,更是一条共富带、振兴带。它生动诠释了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到“造血”、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深刻转变。粤黔协作,空间广阔,潜力无限。
       八烂村的山坡上,11000余亩的枇杷树,数不清的枇杷花蓓蕾初露,蓄势待发。这里是特色带的“起笔”之处。
       瑶山古寨,学校里书声琅琅,外来游客畅享地方民族特色体验,村落间的人们言笑晏晏,岁月静好如画。这里,是特色带的温暖“落款”。
       近30公里的特色带,一篇生动体现粤黔东西部协作走向纵深的诗文,正在书写。(蒯华扬 毛帝清 刘久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