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陶瓷 查看内容

韩磊:窑火映初心,匠心铸瓷魂

2025-11-4 22:05| 查看: 4704| 评论: 0|来自: 乡村振兴科技网

       河南禹州市神垕镇的窑火,千年不熄。那跳动的火焰里,藏着瓷土的涅槃,更藏着一代代匠人的赤诚。


       1982年的春风里,韩磊生于这片浸润着钧瓷灵气的土地,爷爷与父母的瓷厂岁月,是他最早的人生注脚——泥土的芬芳、窑火的温度、瓷器出窑时的惊艳,早已像细密的釉色,悄然晕染在他生命的底色里。


       儿时的傍晚,放学后的韩磊总追在父亲身后,看那团灰扑扑的泥巴在父亲手中流转,眨眼间便有了壶的曲线、杯的轮廓。那不是简单的塑形,是指尖与泥土的对话,是匠心与时光的共鸣。他睁大眼睛,仿佛看见泥土里藏着另一个世界:有山水的清灵,有草木的鲜活,有岁月沉淀的温润。初中时,父亲带回未完工的瓷坯深夜赶工,昏黄的灯光下,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了最好的启蒙。拉坯时掌心的力度,修坯时刻刀的分寸,那些细碎的技艺要点,伴着窑火的微光,悄悄在他心底扎了根。


       高中毕业后,韩磊踏入钧瓷厂的大门,从此将自己完全交给了瓷土与窑火。他师从温国立、刘建军两位工艺美术大师,把天资化作打磨技艺的利器,以踏实为砧,在造型、釉料、拉坯的世界里深耕。别人休息时,他仍在琢磨釉料的配比;别人倦怠时,他还在调整拉坯的弧度。日复一日的锤炼中,他终于摸清了钧瓷的脾性——懂得如何让釉色在窑火中绽放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既有北方瓷的粗犷大气,又不失江南瓷的细腻温婉,粗犷与细腻在他的作品里,如同窑变的釉色般浑然天成。


       韩磊的匠心,藏在对每一件作品的极致苛求里。他说,好的钧瓷茶器,每一处都要经得起时光的打量。壶流要出水通畅有力,壶盖要密封得严丝合缝,壶身的点线面过渡要如流水般自然,釉色与器形更要像山水与云雾般相融。为了一款茶器的完美,他反复试烧、不断改进,窑火一次次燃起又熄灭,瓷坯一次次成型又打碎,可他从不觉枯燥——在他眼里,每一次试错都是与钧瓷的深度对话,每一次改进都是向完美的靠近。

       他的灵感,总从生活与传统里来。《苍苔》系列茶器,是他对王维“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诗意回应。那温润的苍苔釉色,不是简单的色彩复刻,是他将唐诗的意境揉进瓷土,让千年的诗意在茶器上重生。他善于从山水草木中汲取灵气,让动植物的鲜活融入造型,让传统文化的底蕴透过釉色流淌——他的茶器,不只是盛茶的器具,是可触摸的诗,是可观赏的画,是能引发人对历史文化共鸣的载体。当茶水注入杯中,釉色在光影下流转,仿佛能看见千年窑火的余晖,听见传统文化的回响。
 

       如今,神垕镇的窑火依旧跳动,韩磊的身影仍穿梭在作坊与窑炉之间。他以窑火为笔,以瓷土为纸,在钧瓷的世界里书写着初心与坚守。他说“思想是艺术的灵魂,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个性是艺术的根本”,这不仅是他的创作理念,更是他用近二十年时光践行的承诺。



       那些经由他手的钧瓷,带着泥土的质朴、窑火的温度、匠心的赤诚,在岁月里静静绽放着光芒,诉说着一位匠人对钧瓷艺术最深情的告白——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而韩磊,正以他的执着与热爱,在钧瓷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一步步将心中的凌云志,铸成了触手可及的瓷中瑰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