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焦裕禄干部学院,来自河南省军区的新闻报道骨干用3天半时间,84个小时,5040分钟,接受思想洗礼、蓄力充电、潜心问道。 “好汉”再提当年勇 “我从当战士开始就写报道、拿相机,有的上大学就是新闻专业,一干就是20多年”。 “我创造过一天在《解放军报》3个版面同时发稿、一个月发表33篇军报文章的优异成绩”。…… 奋斗的足迹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提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很多老同志在集训中又找回了当年挑灯夜战的感觉,心中的新闻理想和价值追求被唤醒。“ 搞新闻报道必须发自内心热爱,才能有忙并快乐着的真切感受”! “这是一条长长的路,也是一条幸福的路”! 重整行装再出发。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我们当年的老报道员、现在的领导同志,要再提当年之勇,亲力亲为、提笔撰稿,多关注、培养帮带年轻的新闻骨干,在工作中多指导、多鼓励、多表扬!某人武部政委马昕在交流发言中提议道。 带动“小白”育人才 “单位小、人手少,咋找新闻点”? 焦作文职任锴敏的提问引发共鸣。授课老师以老兵跨越4000公里祭奠战友为例,提出《山河为证:一场跨越半世纪的生死之约》的独特视角,诠释“小单位也有大情怀”。 课间“论剑”,解锁基层新闻密码。“老新闻”谷巍锋分享“泥土法则”:“当年23双补丁胶鞋里,成就了《千层底上的边关春秋》。新闻的根,永远扎在基层泥土里!”这一难点引发热烈讨论。漯河职工伍树清从民兵巡逻携带的《应急救援手册》,发现《口袋里的‘救命宝典’!民兵的行走安全指南》的新闻点。 南阳军分区袁毓江抛出新思路:“渠首民兵连自编自演的安全情景剧,或许能打开新视角?”省新闻报道骨干张兴华当即点赞:“没错!用《土味情景剧‘火出圈’!安全知识这样‘活’起来》,把新闻写成有烟火气的故事!” 讨论声此起彼伏,从黄昏延续至深夜。“培训是蓄力,实践是绽放。我要努力早日刊发作品!”去年新入职的文职人员郝豫杰讲道。 兄弟“协手”站排头 “每天盯着会议通知、训练计划,哪有那么多新闻”? 面对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普遍困惑,老报道员一语破题:不是没有新闻,是缺少“新闻眼”!我们要做有心人、良心人、温心人、细心人、磨心人、觅心人…… 课堂“会战”,破解新闻创作困局。在新闻线索“会诊”中,各单位带着“原生态”素材“问诊”。濮阳军分区盘活基层专武干部队伍的工作,被建议以《激活专武干部“一池春水”》为题聚焦制度创新;漯河军地保障军人军属权益实践,从《破解军属急难愁盼的“金钥匙”》切入凸显服务实效。 嘴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骨干少、队伍缺,怎么办?” “整体联动、分片集中、骨干带头、群策群力”! 建立片区协作机制,“大分区”挑大梁,培养帮带、定期会战、集中组稿,振奋精神,挺立潮头,让更多大稿子、好稿子见诸报端,让更多新闻人才崭露头角,让新闻传递的力量闪闪发光!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桐林沙沙作响,新闻人蓄势待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