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山东邹城市:盘活山水古韵 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8-7 10:12| 查看: 3861| 评论: 0|来自: 农民日报客户端

       盛夏时节,济宁邹城市越峰村的漂流皮筏在清流中划出银弧;上九山村的老酒坊飘出醇厚酒香;大洪沟村的向日葵花海翻涌金浪……在山东省邹城市的山水间,乡村振兴的活力正从峡谷、古村、田野间蓬勃生长,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图景。
       近年来,邹城市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创新“旅游+百业、百业+旅游”融合模式,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先后获评山东省乡村文化旅游节工作先进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先进县、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底气更足。
       越峰村:激流“漂”出富民路
       “守了一辈子的山沟沟,现在成了‘金水流’!”站在城前镇越峰村漂流起点,村民老张望着载满游客的皮筏顺流而下,眼角的笑意藏不住。这座藏在崇山峻岭中的中国传统村落,曾因交通闭塞“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漂流经济” 的探索让山水资源活了起来。
       依托优质生态禀赋,当地引进企业投资1.2亿元,打造集访古探幽、亲水漂流、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6.8公里长的漂流河道、168米的落差,让“藏在深山的风景” 成了网红打卡地。“日均接待游客600余人,高峰超千人,今年漂流单项营业额预计达200万元。”项目负责人杨黎明介绍,一水激活全盘棋:村内民宿旺季一房难求,农产品价格普涨20%,300亩蓝莓因游客追捧,销售周期从20天压缩至7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游客晒风景、传特产,就是最好的宣传!”村党支部书记相瑞兵刷着游客的朋友圈笑道。城前镇党委书记李新庆说:“我们以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为抓手,全域谋划‘养眼洗肺’的后花园,让好生态变成好生计。”如今,邹城越来越多村庄像越峰村这样,借山水之势走上振兴路。
       上九山村:古村焕发新生机
       “十年就有九年荒”的顺口溜,曾是石墙镇上九山村的真实写照。这座千年石村因贫瘠荒凉成了“空心村”,直到2013年文旅企业入驻,才开启“石头窝里种活树”的蜕变。
       先“绿起来”,再“活起来”。通过“鱼鳞坑”造林等科学手段,村庄绿化率突破70%,山泉复涌、荒山披绿,生态底色先亮了起来。更关键的是“挖文化根脉、续古村灵魂”:开发团队采集26个民间传说,用老石板铺就古街,复建进士院、酒道馆等明清场景;将梁祝传说、酿酒技艺、柳编手艺等非遗“活化”为体验项目,让古村有了温度与活力。
       村民们纷纷返乡,开农家乐、办民宿、当民俗演员、做手作师傅……200多个就业岗位撑起“家门口致富路”。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自主经营得盈利,“共同保护、共同受益”的模式让“守村能赚钱”成了现实。如今,上九山村已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收入破52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庄共同发展。
       大洪沟村:花海“涌”出共富景
       当金黄的向日葵花海在社交媒体刷屏时,大束街道大洪沟村已完成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逆袭。这个曾靠传统农业维生、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的村庄,借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破局——与企业合作,以集体资产入股、农户闲置宅院租赁模式,盘活资源打造“大洪漫谷”项目。
       30亩向日葵花海率先引爆流量,带动民俗体验、研学旅行等业态落地。“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提升至5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项目负责人说。不止于“一季红”,村庄更规划了四季业态:春季油菜花海、秋季丰收果园、冬季民俗市集,让“流量”稳稳变“留量”。“要建永不落幕的田园舞台!”村两委的规划中,农文旅融合的画卷正越铺越宽。
       从激流漂流到古村新生,从花海流金到四季欢歌,邹城以“生态筑基、政策引路、创新赋能”的组合拳,让山水有诗意、古村有韵味、田野有收益。着眼未来,邹城正深化“旅游+”融合,打造全时旅游产品体系,让“一村一韵、全域共美”的乡村振兴图景在邹鲁大地上持续铺展。(宋文强 冯贵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