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午后,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峡门村的榨油坊,阵阵浓郁的菜油香扑面而来,螺旋式榨油机正轰隆作响,经过炒制、压榨、提纯、精炼等工序,一袋袋油菜籽变成了一桶桶透亮飘香的食用油。 小油坊开起来后,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与此同时,峡门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100多亩林地栽培的蘑菇年产值近10万元……6年来,峡门村党支部书记祁全仁带领党员干部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把昔日的泥泞山沟变成了富美家园。 祁全仁与峡门村的故事,只是互助县“乡土先锋”党建品牌的一个缩影。 在林川乡包马村,党支部书记赵积苍带头认领村里最偏远的片区,坚持每周上门走访,在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在农家院落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多年来,他多方争取资金修建通村公路、修缮灌溉渠、完成电网改造,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包马村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组建矛盾调解委员会,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100%。在赵积苍的示范带动下,党员们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大家纷纷主动投身村级事务。“近年来,我们共发展8名年轻党员,培养20名入党积极分子,支部的战斗力和活力显著增强。通过抓党建、惠民生、促治理,曾经的后进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赵积苍说。 在威远镇红崖新村灾后重建中,村党支部联户议事,挨家挨户上门听诉求:群众想要小花园,就调整规划在每户院子门前留出20平方米;老人担心就医远,就在村中设立卫生服务站……如今,村里引进青绣坊、养殖场,建成农家乐,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74万元。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乡土先锋”。今年主汛期天降暴雨,党员干部闻“汛”而动,东山乡连夜启用13个安置点,储备床铺、被褥,熬茶煮面,各村党支部书记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转移群众198名;五峰镇105名党员组建了19支党员先锋队,佩戴“乡土先锋”红袖章巡查,转移群众122户402人,清障道路9处共5.6公里,疏通沟渠、河道35处。秋收时节,红崖子沟乡党员积极助农秋收,25名党员骨干下田保安全,10天抢收40公顷小麦。 如今,互助县554个基层党组织、17551名党员,从田间到防汛前沿,从油坊到安置点,他们脚踩泥土,把汗水浸入每寸土地,如星辰点亮田野。(张玉善 孙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