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龙山的晨雾,总带着瓷土的温润与窑火的余温,漫过禹州市神垕镇的青石板路,轻抚着二伟钧瓷艺术工作室那座老窑的烟囱。四十载春秋流转,张二伟的身影,早已与这窑火、这瓷土融为一体,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传奇里,书写着一段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抒情篇章。 十六岁的少年心事,是从接过父亲递来的练泥捶开始的。那时的禹县钧瓷一厂,窑火正旺,老师傅的指尖带着岁月的厚茧,将练泥的力道、拉坯的弧度、配釉的玄机,一点点教给懵懂的他。瓷土在掌心翻涌,如时光在指尖流淌,每一次捶打都藏着对原料的敬畏,每一次拉坯都凝着对器型的执着,每一次配釉都浸着对色彩的期许。钧瓷一厂的严苛,刻进了他的骨血——素坯上的一丝裂痕、釉面的一点瑕疵,都容不得半点将就,抬手砸去的是不完美的器物,守住的是匠人最纯粹的底线。 煤火熊熊,烧得尽岁月,烧不尽对极致的追求。1320度的高温下,矿石釉料在窑膛里悄然幻化,如晚霞漫染天际,似云雾萦绕山峦,若流泉浸润玉石。张二伟总爱守在窑边,看火光跳跃,听瓷坯在火中低语,那是他与钧瓷最深情的对话。四十载寒来暑往,他在窑火旁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调试釉方,琢磨火候,让钧瓷一厂的经典韵味,在他的配方里沉淀;让自然窑变的灵动之美,在他的器物上绽放。 "釉彩玉中霞",是懂行的人对张二伟作品的评价。那些流淌的釉色里,既有钧瓷一厂的经典韵味,更藏着他四十载研发的心血——釉色如凝脂美玉,窑变时或现霞光漫卷,或呈云雾缭绕,全无人工雕琢的痕迹。 在神垕镇,张二伟就像他烧制的钧瓷一般,性情厚实沉稳。他不逐图虚名,一门心思扑在窑火与瓷土上,把钧瓷一厂的"灵魂"融进每一件作品。从少年学徒到资深匠人,从钧瓷一厂到二伟钧瓷艺术工作室,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对传统的敬畏——他用最古旧的煤烧工艺,对抗着快节奏的浮躁,让钧瓷的千年文脉,在二伟钧瓷艺术工作室的窑火中绵延不绝。 他如自己烧制的钧瓷,沉静而厚重,不事张扬,却自有光华。当快节奏的时代裹挟着浮躁而来,他依旧守着老窑,沿用最古朴的煤烧工艺,与瓷土为伴,与窑火为友。他把钧瓷一厂的“灵魂”,把对这门手艺的深情,一点点揉进瓷土,烧进窑火,让每一件钧瓷都带着时光的印记,带着匠人的温度,在岁月中静静流转。 如今,大龙山的风依旧,二伟钧瓷艺术工作室的窑火依然熊熊。张二伟的双手,已布满与瓷土、窑火相拥的痕迹,那是时光的勋章,是热爱的见证。他用四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钧瓷的传奇,从来不是偶然的窑变,而是匠人以初心为釉,以坚守为火,在岁月的窑膛里,一遍遍淬炼出的生命之光。这窑火,映照着他纯粹的初心;这瓷韵,承载着千年的文脉,在神垕镇的土地上,在张二伟的坚守中,永远滚烫,永远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