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如何推动农村发展,让“千万工程”经验在齐鲁大地上落地生根?山东昌邑市给出了清晰答案——以片区建设为“金钥匙”,打破行政壁垒、聚合发展势能,通过片区联动攥指成拳、产业聚合延链增值、治理增效内外兼修,将一个个村庄的“单打独斗”变为整片区域的“协同共赢”,在沃野之上铺展出行稳致远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片区联动攥指成拳打破发展“边界墙” 位于潍坊昌邑市的青阜农业综合体,连片的紫花苜蓿如紫色波浪般随风起伏,形成一道独特的秋日景观。11月上旬,当大部分作物已归仓入库时,今年最后一茬苜蓿的生长季还在继续。 “今年已经收了四茬,再过些日子,第五茬就能开镰了。”站在田埂上的村民孙广卿盘算着。他身后,是青阜农业综合体里2.8万亩紫花苜蓿组成的绿色海洋。这些被誉为“牧草之王”的作物,将在秋阳下完成最后一次收割,经机器打包后化作优质饲草,销往全国各地的牧场。 通过科学改良土壤、选育耐盐碱品种、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青阜人硬是在盐碱地上开辟出一片“新粮仓”。这片热土上的丰收图景,源于一场以青阜村为核心的片区化发展,当地携手17个村庄成立土地股份制企业,实现跨区域规模共治,统一规划项目、统一管理运营、统一分配收益,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达到1600多户,整个项目年带动农民节支增收超过3000万元,蹚出了一条连片发展带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片区内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6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 为让更多村庄共享发展红利,昌邑市立足该市乡村发展实际,将片区建设作为破解农村发展“散、弱、小”难题的关键抓手,全面摸排村庄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党组织建设及人文风俗等基本情况,精准界定“骨干村”“核心村”,合理确定片区位置、范围、规模和数量,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片区规划。 片区建设,规划先行。昌邑市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到各个村开展实地考察,自2023年开始,昌邑市出台《关于实施“十区示范、十园提升、千企引领、千村共富”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按照“位置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原则,选取组织建设强、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好的20个村庄作为骨干村、核心村,覆盖一批潜力村,将15个乡土产业名品村、30个文明村纳入片区内,在该市科学规划了10个精品片区。 “今年以来,为推进片区建设扩面提质、迭代升级,我市又新规划了32个乡村振兴片区,形成‘10个样板片区带动、32个新兴片区起势、626个村庄全面振兴’的梯次建设大格局,利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全市所有村庄片区化全覆盖,全力推进‘小片’变‘大片’、‘少片’变‘多片’,最终达到以片区建设为引领推动全域振兴的目的。”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文志说。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昌邑乡村振兴片区成效显著。“梨花水镇”片区获批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万亩枣园”片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梨枣种植育苗销售基地;“蓉岸人家”片区优然牧业建成全国最大奶源基地、年产值突破10亿元…… 产业聚合链条延伸拓宽富民“幸福路” 初冬的昌邑市卜庄镇大陆村,天空高远明净。3000多亩梨枣早已完成收获,空气中仍弥漫着清甜的枣香。茂盛的枣树整齐排列,在蓝天映衬下舒展着枝桠,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枚小小的梨枣,正串起一条充满活力的产业链。树下整齐的菜畦里,嫩绿的菠菜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养殖棚内,黄粉虫在麸皮与蔬菜残叶间蠕动;而在林蛙孵化养殖大棚里,无数幼蛙如灵动墨点,在白色防水布上跃动……这些看似独立的农业生产单元,实则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大陆村创新的“枣菜虫蛙禽”五维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这条精心设计的闭环产业链,让土地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利用。“地生枣、叶变茶、菜养虫、虫饲蛙禽”——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生态循环。在山东枣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里,梨枣实现了华丽转身,变成了冻枣、枣糕、枣泥月饼等多元产品,大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产业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的创新,更在于其不断延伸的价值链。“今年我们还推出了9.9元的梨枣单人采摘票和39.9元的蜜罐枣采摘票,整个梨枣采摘季,一共售出了3000余份。”山东枣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陆丰智介绍。当地还成功举办美食节,让采摘的清甜与烟火气的美味相互映衬,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打卡。 从一村之兴到连片发展,大陆村的梨枣产业正释放出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当地以梨枣产业为引领,规划建设“万亩枣园十里画卷”片区,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种植梨枣1.1万亩,年产值达1.8亿元。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梨枣生产基地、价格形成中心和交易中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中心村大陆村也因此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片区的聚合效应,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昌邑市坚持以工业化思维、项目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探索推行“片区+共富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共享模式。目前,该市已成立共富公司15家,引进共富合伙人36人,推动48个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这种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打破了产业壁垒,通过对区域内特色产业进行一体化规划,统筹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有效推动分散的产业资源向优势领域集聚。 组织机制的创新,为片区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昌邑市深入推进村党组织“跨村联建”,10个样板片区和32个新兴片区全部成立片区党委,探索“片区党委+共富公司+合作社+农户”党建工作模式,推行“大事共商、难事共议”机制。同时,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和国有企业助力片区建设工程,已有25家企业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开展壮大乡村“共富朋友圈”行动,培育“新农人”21名,进一步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截至目前,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产业转移、务工就业等途径,实现年增收1200余万元。 从单一产品出发,到一条产业链的形成,再到一片区域的联动振兴,昌邑市通过一产“接二连三”,沿链“增值富民”,让乡村产业在片区的聚合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2024年昌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6:1。 治理增效内外兼修绘就乡村“新画卷” 强在产业、美在环境,最终要落脚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初冬时节,踏入饮马镇山阳村,如画的风景不仅在博陆山上,山下的景致同样韵味悠长。一条条阡陌村道整洁通畅,一幢幢整齐鲜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墙壁上的彩绘和特色标语透出浓浓乡愁…… 山阳村的美丽蝶变,是昌邑以片区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昌邑通过组建“梨花水镇智赋田园”乡村振兴片区,对山阳村、山阴村、窑湾村等8个行政村实行联村共建。 针对长期困扰农村的“空中飞线”顽疾,片区统一协调移动、联通、电信、有线电视等单位,对各村的通讯线路进行“四线合一”改造,将村内多年来形成的“蜘蛛网”“接地线”等进行集中清除,合并为一条主线,然后分线入户,不仅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更让村庄立体空间重归清爽。 从局部整治到连片提升,该市深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常态化举办片区建设观摩、环境整治评比等系列活动16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建设,新增绿化6.9万平方米,10个样板片区内建成市级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9个,美丽庭院建成率达50.19%,惠及农村群众25万余人。 改善人居环境既要“清脏治乱”,更要“强基提质”。该市聚焦片区部分村庄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整合住建、交通、水利等各类行业资金1.2亿元向片区集聚,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质,累计整修道路188公里,建成长者食堂9个,改扩建广场34个,片区村庄卫生室、规模化供水、5G和千兆光网实现全覆盖,惠及群众8万余人。 如果说“面子”的美化与“里子”的夯实是乡村的外在蜕变,那么文化的浸润则让乡村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该市以文化为纽带,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连片塑乡风、优民风,深挖片区农耕、红色、民俗等优秀乡土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目前,逐步开展了农民丰收节、丝绸文化节、山阳梨花节、龙乡文化节、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万人马拉松赛等特色活动,承办首届省“村BA”篮球赛事。 文化铸魂,文明塑形,内外兼修的治理实践终结硕果。2025年,下营镇及柳疃镇孙家河滩村、饮马镇山阳村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目前昌邑市共有全国文明村镇6个。(苏希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