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花,特指在农历九月(公历10月左右)盛开的菊花,古人认为此时采集的菊花得天地秋金之清气,药用价值最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享尊荣。它既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高洁与隐逸,又是一味传承千年的良药与食疗佳品,承载着古人“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正是这种在精神象征与物质滋养、审美意境与生命养护之间完美融合的特质,构成了菊花超越寻常花卉的深厚底蕴与核心附加值。 一、药典精粹: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研究 (一)古典药籍中的菊花 1.《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将菊花列为上品,记载其“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这奠定了菊花治疗头目风热、风湿痹痛的基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阐释其“得金水之精英,能益金水二脏”,深入解析了菊花清热平肝的药用机理。 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李时珍对菊花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系统总结,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他深入解释了菊花能清热平肝的机理在于其属金水,能克制肝木(风)和心火(热)。 3.《本草新编》(清·陈士铎):提到“甘菊花,气味清香,功甚缓,久服始效。……但取野菊之味苦者,单用之,治痈疽疔毒,效若桴鼓。”这里区分了家菊(甘菊)与野菊的功效,野菊清热解毒之力更强。 4.《药性论》:指出菊花“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强调了其对风热头痛、眩晕的疗效。 (二)功效与应用 ——性味归经:在中医理论中,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核心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消肿。 ——现代验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含有黄酮类、菊苷、挥发油、氨基酸、绿原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免疫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菊花的道地药材产地与功效差异 菊花最主要的道地产区包括:河南焦作(怀菊)、安徽亳州(亳菊)、安徽滁州(滁菊)、浙江桐乡(杭白菊/杭菊)、安徽歙县(贡菊/徽菊)。 有效成分的差异性:怀菊--黄酮类(如木犀草苷)、绿原酸含量较高,功效侧重平肝明目;滁菊--挥发油中龙脑含量突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力强;亳菊--挥发油(樟脑、龙脑等)含量相对高,疏风散热为主;杭菊/贡菊--成分相对均衡(黄酮、挥发油、绿原酸),口感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适合日常饮用(尤其胎菊)。 购买须知:选择菊花时,根据所需功效(平肝、清热、疏风、明目、泡茶口感)选择相应的道地品种,效果更佳。购买时认准产地标识(如“怀菊”、“滁菊”、“胎菊/杭白菊”、“黄山贡菊”)是保证品质的重要方式。道地菊花的“好”,不仅在于产地的名号,更在于其特定的遗传背景、适宜的生态环境和精细的加工工艺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独特内在物质基础(有效成分组成与含量),从而决定了其特定的临床疗效和品质特征。 宜忌事项:菊花性微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或可佐以红枣、生姜等温性食材调和;阳虚体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亳菊),清热解毒则用野菊花;具体药用请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二、古典药方:千年验方的智慧结晶 1.桑菊饮(《温病条辨》):由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组成。此方为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方剂,方中菊花与桑叶相须为用,共同疏散上焦风热。 2.杞菊地黄丸(《医级》):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菊花、枸杞子,专治肝肾阴虚所致的目疾,彰显菊花“平肝明目”之效。 3.菊花散(《太平圣惠方》):主治“肝受风邪,眼目昏暗”,是古代治疗慢性眼疾的常用方。 三、菊花药膳:寓养于食的日常智慧 将菊花融入日常饮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药膳精髓在于针对不同体质与需求,进行温和调理。 (一)经典传承的药膳 1.菊花酒:源自重阳习俗,载于《西京杂记》。制作方法通常将干菊花与生地黄、当归、枸杞一同装入布袋,浸入米酒中,密封约10日。此酒被誉为“长寿酒”,有养肝明目、滋阴养血之功。 2.菊花糕:明清时期流行的茶点。将菊花瓣与糯米粉、白糖加水调成糊状,蒸制而成。口感清甜,有健脾和胃、疏风清热之效,尤其适合秋季温燥时节食用。 3.菊花火锅:相传由慈禧太后首创。在火锅汤底中加入菊花瓣,使汤品自带清香,有清热泻火、调和脾胃的作用,可解肉食之腻。 (二)家常简便的食疗方 1.菊花蜂蜜茶:基础方:杭白菊5克,热水冲泡,焖5分钟后,调入适量蜂蜜。功效:适用于长期面对电脑、手机的人群,可缓解眼干涩、疲劳,并对秋燥引起的咽干不适有良效。(脾胃虚寒者可将蜂蜜换为枸杞) 2.菊花枸杞粥:基础方:粳米100克煮粥,待粥成时,加入洗净的菊花瓣(鲜品为宜)和枸杞15克,再煮5分钟即可。功效:此粥能滋养肝血、明目安神,适合作为秋季的养生早餐。 3.菊花决明子茶:基础方:菊花、炒决明子各5克,一同冲泡。功效:适用于肝火较旺,伴有头晕、头痛、便秘的人群,能有效清肝火、润肠通便。 四、古今对话:传统智慧的现代印证与升华 菊花的价值,并非停留于古籍的记载。现代科学与现代生活的需求,正与古老的智慧展开一场深刻的对话,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药理机制的现代破译 1.“清热解毒”与抗炎、抗病毒:古人用菊花治疗疮痈肿毒(如野菊花)。现代研究发现,菊花中的黄酮类、绿原酸等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这为《神农本草经》所言“恶风湿痹”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解释,也印证了其用于风热感冒(病毒性感冒多见)的科学性。 2.“平肝明目”与抗氧化、护血管: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阳上亢会导致高血压、目赤肿痛。现代研究证实,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眼底血管和神经的损伤,缓解视疲劳;其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则为“平肝潜阳”功效提供了确切的药理学基础。 3.传统用法与科学升级:古人用菊花煎汤熏面、捣汁敷面主要利用其挥发性抗炎成分;而现代科学通过低温超临界CO₂提取工艺(CO₂萃取>醇提>水提5倍以上)、活性物浓度(>1%)及复配体系,可最大化其“草本护盾”价值,实现了从“朴素护肤”到“生物智能防护”的质变。 (二)应用场景的时空拓展 1.从“目欲脱”到“视频终端综合征”:古代文人的“目欲脱、泪出”多因肝火或熬夜苦读。今天,完美对应了现代人因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的干眼症、视疲劳。菊花枸杞茶已从文人雅趣,转变为办公室的“续命”良方,其应用场景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共鸣与拓展。 2.从“轻身延年”到“抗氧化与慢性病管理”:古人模糊的“轻身延年”愿景,在现代被解读为抗氧化、延缓衰老、调节血脂。因此,菊花不再仅仅是去火的药材,更成为日常保健、预防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问题)的药食同源佳品。 3.从“传统药茶”到“现代美丽产业”:菊花的价值并不仅限于传统的药用和食用领域,将菊花提取物融入化妆品和牙膏,是其“药食同源”价值的现代化延伸,是传统草本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结合。菊花凭借其道地产区特有的黄酮、绿原酸等活性成分,在现代化妆品(舒缓敏感肌、抗初老)和牙膏(缓解牙龈红肿、清新口气、平衡菌群)领域凸显价值。这种“药食同源”的跨界应用满足了消费者对天然、安全、有效健康产品的需求,显著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三)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 古代对药性的认知源于“以身试药”的经验总结,如区分黄菊、白菊、野菊的不同功效。现代研究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基因测序等技术,精确分析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菊花其有效成分的差异,从科学上验证并细化了传统经验,为实现精准用药和优质药材育种提供了方向。 (四)文化内涵的健康传承 古人赞菊之“风霜高洁”,更多是道德隐喻。今天,我们则从健康角度重新解读:菊花在深秋绽放,富含为抵御寒冷和紫外线而形成的高浓度次生代谢产物(如黄酮),这正是其药用价值的物质基础。于是,欣赏菊花不仅是在品味其文化风骨,也是在认知一株为生存而锻造出的“天然药剂”。 五、文化典故:人文与药理的完美交融 (一)屈原与菊花:高洁品格的象征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以饮用木兰花上的露水、食用秋菊的初开之花,来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与不同流合污。这是文学作品中最早将菊花与高尚情操联系在一起的典故之一,也为后世文人奠定了菊花“花中君子”的形象。 (二)陶潜采菊:采菊东篱下的养生智慧 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使菊花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更暗含实用的养生逻辑。陶潜晚年多病,常以菊花泡茶、酿酒,正是利用其“清肝明目、利血气”之效调理身体,开创了“以菊养身”的文人传统。 (三)苏轼的“食菊”:文人的药膳实践 北宋苏轼(苏东坡)不仅留下了咏菊名篇,更是一位药膳实践家。其中,苏轼最著名的咏菊诗句,出自《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他既歌颂了菊花的风骨,也享用了菊花的甘芳,更受益于菊花的药效。他自制药菊枕缓解头风,饮菊酒明目清心,并记录“菊能治头风,醒神明目”,真正将将菊花的文学意象与药用养生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四)武则天的菊缘:从“贬黜”到“推崇”的传奇 女皇武则天与菊花的典故,尤为生动地体现了古人对菊花药用价值的深刻认知。 ——传奇故事:据明代《镜花缘》及民间传说记载,武则天于冬日醉酒后下令百花齐放以庆贺,唯有时值秋令的菊花坚守节律,未曾开放。武后大怒,将菊花贬至洛阳。 ——药理转折:然而,故事在此发生转折。被贬至洛阳的菊花竟开得格外繁盛。御医借此机会向武则天进言,称菊花“根系深藏,得天地至精,其性微寒,能清上焦邪热,平肝明目,正合陛下励精图治所致之虚火上炎。”武则天试用后,发现菊花茶果然使其目明神清,头痛减轻,于是转怒为喜,不但赦免其罪,更命人广植菊花,并将其纳入宫廷养生御用药材之列。据《御香缥缈录》记载,慈禧太后尤爱菊花火锅,并深谙其“清心、健脾、利喉”之效。这使得菊花药膳从文人雅趣进一步走入宫廷养生,成为高端药膳的代表。 ——文化意涵:这一传说,表面是皇权与自然节律的冲突,深层却揭示了菊花“不趋炎附势”的君子风骨,以及其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正是因其卓越的清热平肝之效,才使得它即便触怒天威,也能凭借实力重获尊崇。 总而言之,从《神农本草经》的药典记载,到现代实验室的功效验证;从屈原、陶渊明笔下的文化意象、武则天传奇中的“因罪得荣”,到今日屏幕前的一杯菊花枸杞茶,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完美地诠释了中医药“药食同源”、“文医相通”的博大精深。它既是一味良药,也是一位承载着千年风骨与文化记忆的“花中隐士”。(刘麒慱 李素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