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和谐街道车辆乱停乱放、商铺占道经营,赶集日更是拥堵不堪,群众意见很大。如今,道路宽敞了,路灯明亮了,管理有序了,集市人气也更旺了!”谈及集市的变化,云南省镇雄县雨河镇雨河村党委书记丁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变化,是镇雄县探索实践“121”自治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的生动写照。 镇雄县辖263个村(社区),其中有44个万人大村,面对村多量大、治理任务繁重的实际,镇雄县创新探索以“设立1个村(居)民议事小组、组建N个片区议事会和N支服务队、成立1个村级议事会”为核心的“121”基层自治模式,并配套建立“小组提、片区议、村级定”三级议事机制,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镇雄县充分发挥微网格长、在家党员、乡村能人的作用,在村(居)民小组层面组建由村民组长担任组长的议事小组5437个。这些议事小组通过“围炉夜话”、院坝会、小组会等贴近群众的方式,常态化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组织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村庄自治。“要是有路灯,秋收时就不用早早收工了,晚上也方便出去串门。”雨河镇大坪村大坪组议事小组在了解到群众对安装路灯的迫切愿望后,积极动员各方力量,通过捐资投劳的方式,成功安装230盏路灯,惠及200余户群众。2025年以来,全县各议事小组已开展议事活动4600余场,收集公共民生实事清单1.1万余条,化解矛盾纠纷6000余起,推动形成了“村民事村民议,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浓厚氛围,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群众共治、成果共享”的显著转变。 针对体量较大的村(社区)群众诉求多元、事务繁杂的现实,镇雄县按照“便于议事、实体运行、作用发挥”原则,因地制宜组建由片区党支部书记或挂片干部担任主任的片区议事会906个。议事会不仅负责片区内疑难纠纷调解、民生实事清单初审讨论,更关键的是,根据群众“点单”需求,牵头灵活组建由能人工匠、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组成的施工、调解、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型服务队,推动议事与办事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全县已组建各类服务队3800余支,形成了“群众点单—议事会商—服务队接单—结果反馈”的高效闭环,确保“小事不出片区、大事不出村”。 对于议事小组和片区议事会难以独立解决的复杂事项,由村级议事会兜底解决。全县262个村(社区)成立了由村党组织书记任主任,片区议事会主任、党员代表等参与的村级议事会。议事会遵循“小事快议、大事深议、难事联议”原则,对议题实行“红、黄、蓝”差异化处理,蓝色事项村级即时解决,黄色事项镇村协同办理,红色事项上报镇级通过“网格议事厅”商议办理,形成了“需求共提、方案共商、难题共治、成果共享”的完整闭环。自三级议事机制推行以来,全县各村级议事会已收集民生问题9800余个,解决9600余件,办结率达98%,有效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 安文 关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