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商报社主管

搜索
乡村振兴科技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企业、专家齐聚进博会 共话农业生态与食品安全

2023-11-12 11:42| 查看: 7036| 评论: 0|来自: 中国经营网

  作为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第十六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本届论坛由市场监管总局主办,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秘书处共同承办。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本届论坛以“深化‘一带一路’农业与食品合作共创人类美好生活”为主题,围绕“科技赋能食品农产品高质量供给”“提升品牌竞争力打造乳业新高地”“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和交流研讨。
  本次活动,来自国家政府部门、驻华使馆、国际组织的代表,工商界领袖以及业内专家参与论坛,共话、共享农业和农业发展食品安全的合作。
  科技赋能食品农产品高质量供给
  随着产业变革的深入演进,食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正在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在农业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赋能作用,在持续提升食品供给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驱动食品产业向安全化、营养化、标准化、定制化和智慧化方向不断演进。论坛上,相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以及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对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肖放表示,农业是食品产业的源头和基础,是上下游关系,加强农业与食品领域的互学互鉴和国际交流很有意义。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科技创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科技赋能加强耕地保护利用;二是科技赋能健全标准体系;三是科技赋能强化风险管控;四是科技赋能加强智慧监管。”肖放说。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陈朗表示,近年来中粮集团一直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粮方案。“一方面,着力打造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近年来,中粮集团加快‘走出去’步伐,搭建起连通全球农粮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的稳定粮食走廊。目前,中粮集团全球农粮经营量达到1.8亿吨,近一半营业收入来自海外。另一方面,着力打造绿色创新的循环链、价值链。践行‘双碳’战略,制定《中粮集团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2030年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30%等目标;与金砖伙伴共同发布《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倡议》,牵头全球60多家企业成立‘零排放联盟’,巴西大豆采购‘零毁林’、燃料乙醇生产‘替代粮’等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碳中和合作示范案例。”
  面对全球食品农产品产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陈朗提出了三点倡议,“一是深入推进传统农粮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积极推动产业链融通创新与共联发展。”
  科技对食品行业的助推,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相杰也感触颇多,他表示,“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放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中国肉类行业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而对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创新如何平衡,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王莉表示,“我们总结提炼了茅台特色的‘时空法’匠心质量管理模式,以顺应时节之律、时间之则、时代需求阐释、丰富‘时’的科学内涵,以充分守护利用酿造空间、扩展生态系统、承担社会责任,丰富‘空’的科学内涵,以遵循工法体系、法律法规,科学诠释传统工法文化本质,创新、丰富‘法’ 的科学内涵。”
  以“时空法”模式为指导,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贵州茅台总结出了产区、工法、基酒多样性、感官特征与典型风格、饮用感受与感知等五维品质表达体系,系统科学阐释贵州茅台酒特色质量内涵。
  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蒋文格也认为,食品行业要实现创新发展,要做到“三个坚持三个提升”。“第一,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科技对食品行业的支撑力;第二,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提升科技对消费市场的适应力;第三,坚持品质为基,不断提升科技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力。”
  打造乳业新高地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在论坛中提到,“乳品行业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代表性产业。”但同时他也表示,当前,随着营养健康需求和膳食结构变化,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产品安全和营养品质有着更高要求。践行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乳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也对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贲敏表示,食品安全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期待,高品质的生活需要高品质的营养和健康的食品,这也是光明对质量的追求。“我们从牧场到终端,通过科技研发、A级奶源、世界级制造、五星级冷链管理以及全过程可追溯的卓越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牛奶的营养和鲜活。”贲敏说。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正在增加,乳业作为关系人类健康的重要产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对人类美好生活的需求向往至关重要。”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春喜说。
  对此,刘春喜从创新、数字化和绿色发展三个方面,分享了伊利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首先,深化全链科技创新,厚植品牌发展根基。在上游,伊利率先启动“良种牛品质升级工程”,自主培育出了国内排名第一名的优秀种公牛;在中游,首创性自主设计出2台超高温瞬时杀菌机、3台无菌罐,推动定制化精良设备的开发与研究;在下游,伊利率先打破行业技术壁垒,将常温奶中的乳铁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90%以上。
  其次,加快全链数智升级,提升企业发展新动能。在上游建设了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智慧牧场;在中游打造智能工厂,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在下游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体系。
  最后,引领全链绿色发展,筑就行业发展新未来。伊利从2010年起就开展企业内的全面碳足迹排查,建成了行业数据最全的碳盘查数据库;2012年已经实现了碳达峰,并计划在2050年前要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黑龙江飞鹤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问卢光也分享了飞鹤的发展经验,他表示,“打造大国品牌、提升中国奶粉品牌竞争力,一定要坚守初心,长期坚守品牌独特的价值,扎根中国大地和历史文化汲取营养和能量;打造大国品牌、提升中国奶粉品牌竞争力,品质是品牌的基础,要以匠心品质筑牢品牌根基;今天的品牌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塑造大国品牌、提升中国奶粉品牌竞争力,需要以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势能。”
  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必须实现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食品产业既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谋福的基础民生产业,更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食品产业正在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质量、效率、动力正在发生新的转型和深刻变革。
  实际上,绿色发展与食品高质量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嘉吉集团食品解决方案北亚区和澳洲商务总经理薛华云表示,食品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行业,绿色发展是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包括中国消费者在内的众多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对于企业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高。而嘉吉则一直致力于食品和农业供应链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嘉吉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土地、水和人三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已经与政府、机构、农户、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开展了众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例如在北美开展的减少牛肉产业链碳排放的Beef Up项目;在全球水产行业发起的减少水产养殖碳排放的Sea Further项目,等等。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和社会各界一起减少食品和农业产业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碳排放,保护地球生态系统。 同时,不仅在全球,我们也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和好的项目引入中国,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发展。”薛华云说。
  嘉吉的动作并不是个例,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王爱竹也分享了该公司在食品安全源头管理上的经验。“正大集团进中国40多年来,始终坚持对源头的严格管理,带来了对养殖源头统一的管理模式,包括统一饲料的管理、统一用药的管理,统一技术服务,最后是统一加工,这样的话才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源头安全管理。”
  而在保障食品质量方面,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陈应让表示,“一定要坚守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本;一定是健康美味带动高品质的发展;要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盼盼食品集团饮料事业部总经理蔡丕鹏也认为,“助力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坚持两条线,一条是坚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不断地给消费者提供健康美味的产品;另一条是发展是坚持以研发创新和供应链安全为前提。”供应链的安全、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