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竞争能力。按照“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要素保障”思路,《十条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促进畜牧产能稳定、支持养殖场降本增效、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扶优培强龙头企业、做优做亮畜牧品牌等,旨在努力提升畜牧产业发展质效、健全支持保障体系、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助力四川扛牢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的使命任务。 四川是畜牧业大省,当前以生猪、牛、羊、兔为代表的畜牧产业总产值已突破7300亿元。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省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打造四川首个万亿级农业产业集群——畜牧万亿产业集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结合全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对已出台的《四川省生猪保供稳价九条措施》等部分政策进行了迭代优化,以进一步推动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5月,我省先后召开全省畜牧兽医工作会、畜牧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工作推进会等会议,听取各市(州)、有关企业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确保政策的可操性、实效性。 了解到,本次出台的《十条措施》主要呈现出了促进已有激励政策落实到位、迭代优化部分政策措施、坚持全链条提升三大特点。比如《十条措施》明确要求,各地应加快落实好能繁母牛补助和生猪、牛、羊出栏奖补政策,支持生猪牛羊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肉牛(含牦牛)能繁母牛养殖场(户),省级财政按照 300元/头的标准给予激励。对超额完成生猪、牛、羊年度出栏目标任务的市(州),省级财政分别按照超额部分50元/头、200元/头、30元/只的标准给予激励。在部分政策优化升级方面,《十条措施》提出:“加快打造高水平畜禽产品产业集群,省级财政对纳入国家培育计划的产业集群每年给予3000万元支持,对肉类精深加工集群进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重点集群培育的,培育期间每年给予2000万元支持。” 聚焦四川畜牧业全链条提升,《十条措施》还进行了重点布局。比如在扶优培强龙头企业方面,《十条措施》就专门提到“支持做大做强肉类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肉制品加工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能力提升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总体而言,本次出台的政策既注重在养殖端降本增效、扶优培强,又注重在屠宰和精深加工端推动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同时也在消费端拓展市场、优化调控等方面拿出了务实管用的对策,希望能更好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企业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四川畜禽产品供应的安全保障能力。(裴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