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椅编织技术不复杂、上手快、劳动强度小,厂里按件给工资,我和附近的不少村民有时间就来做,既锻炼了身体,也增加了收入。”12月15日,息县临河乡常店孜村的藤编代加工厂车间,工厂内气钉枪“哒哒”声伴随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美妙音符”。66岁的村民单应珍对这份低投入高产出藤椅编织工作很是满意。 在藤编加工车间没有建立之前,常店孜村大部分村民都以在外务工为主。如今,灵活的工作方式不仅能让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吸引部分返乡人员加入其中。 无独有偶,息县路口乡孟店村村民熊文珍家院内,几名村民在编织藤编工艺品。一根根藤条在藤编艺人们手里上下翻飞,藤条舞动间,此起彼伏的“刷刷”声,仿佛奏出了一曲美妙的冬之歌。 “我在这里做藤艺编织,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还不耽误照顾家庭,真感谢乡里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就业平台。”正忙着编织的路口乡土桥村村民刘梅说。 为进一步提高乡村群众的经济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稳稳托起人民群众的幸福。息县路口乡党委、政府,经走访、调研、会商,积极探索“企业+支部+农户”模式,推进藤编工艺代加工项目。把乡7个村小学、5个帮扶车间进行整理,空间再利用;选群众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种粮大户等有能力的人作为各村藤编工艺代加工项目的负责人。村党支部负责协助把关加工厂的日常运行,确保资产的正确使用。带动54户农户,累计培养熟练编工174人,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为扩大销售渠道和市场,路口乡联系企业争订单,组织支部书记到县工业园尚晟智能家居、行嘉户外等企业观摩交流。根据各村产业、工艺水平,争取分流订单,把争取的订单分配给各个藤编工厂。不仅如此,路口乡还邀请县区工业园区的各大企业技术骨干到乡藤编工厂点,对群众进行集中培训,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编织水平,提高藤编加工产品的合格率,增强加工产品种类。 近年来,息县认真谋划,充分调动富余劳动力积极性,为老龄人群、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目前,杨店乡、淮河街道和谯楼街道已与企业签约,3家代加工点正式挂牌投产,吸纳60余人就业。路口乡、包信镇和白土店乡以“老带新”模式,先后组织100多名学徒工人前往藤编公司参观学习,各藤编代加工点建设正有序推进。 “我们通过扎实激活农村产业、引企入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让群众更加充分、更加灵活地就业,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裴娅晖说。 一根藤条,缠绕着历史绵延的传统手艺,编织着产业发展的羽翼。现如今,藤编加工逐渐走向产业化,为藤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群众点亮了增收的希望,为实现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朱美惠 李梅 吕伶仪/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