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峡县双龙镇聚焦食用菌主导产业,坚持以点带园,以园连线,以线成带,以业延链,不断做大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集群,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目前,该镇有标准化菌棒厂7处,标准化菌菇大棚220个,食用菌深加工企业28家,年产值达20亿元。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中160户497人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增收致富。 围绕产品提质,拉动“科技赋能”新引擎。依托西峡县菌种研究中心,与河南省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建立长效科技合作机制,在新品种及菌材替代物选育、工厂化栽培、珍稀菌种研发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工厂化制棒车间,实现机械自动拌料、流水线装袋作业、高压数字温控灭菌、全自动无菌接种,使烧袋坏袋率降低至5%以下,极大提高出菇率。建立智能化温控大棚,通过配套数字冷风机、增加微喷装置等措施,使棚内夏季温度控制在28度以下,冬季温度保持在0度以上,实现四季出菇。 聚焦生产规范,构建“行业领头”新格局。建立双龙镇专业的菌材购销队伍,充分利用东北等重要木材加工基地的边角废料,科学添加废弃的农作物秸秆。既保证了香菇产业不丢、群众收入不减,又保证了生态植被的有效修复。建立香菇生产记录档案,把质量安全贯穿于生产全过程。同时,对每一处基地进行统一编号,对菇农按户进行登记编码,做好编码标识,建立覆盖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推行“菌种统一采购、菌棒集中加工”的发展模式,助力百菌园新产品研发和松林菇业科研中心等项目落地,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专利申报、标准制定,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引领行业标准新格局。 聚力产业转型,培育三产融合新业态。菌菇种植方式由简易“小棚中袋立体”春栽种植模式转向“集中制棒、基地管理”模式转变;产业发展方向由“一菌为主”向“多菌并举”转变。2023年,全镇在稳定种植香菇2000万袋基础上,实现猴头菇、双孢菇、羊肚菌、赤松茸等名优菌菇的规模化种植。同时政府带动、商会出动,促使本地企业与重要客商深度合作,推动企业由于菇销售转向成品销售,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此外依托百菌园产业研学基地和龙潭沟、地下河景区,以旅游观光、田园采摘、菌棒认领、楹联文化、餐饮服务为主渠道,着力推动农游一体、产研一体新业态。 围绕园区建设,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坚持电商带动,突出联农带农,实现园区建设新突破。百菌园农村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双龙香菇实现“卖全球”提供平台。2022年,香菇及香菇制品电商货值达5亿元以上。落实“双绑链接”机制,以“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7家食用菌龙头企业与22个村级专业合作社和3000余户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8.9万元,种植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以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产业园为目标,加强市场管理,3.2平方公里的香菇交易市场,年可吞吐干制鲜菇食用菌7万吨、鲜香菇5万吨,年交易额达60亿元,带动全镇2万余人增收致富。(陈思远 朱元满/文图) |